「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宗岳門太極武學,出自王府皇家,自有高貴的用技血統,與卓然不群的貴族風華,參與王道人64式之學習,身心靈都感染了皇室的尊榮。
宗岳門舊站重新開放http://zongyuemen.com/ 有本站沒有的文章。

2009/10/18

王道人太極64式刃氣、拳氣、養氣三合一練法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練習方法,非常殊勝,是其他太極拳所沒有的,具有1.「刃氣之練」2.「拳氣之練」3.「養氣之練」等三種練法,以求分別達到不同的目標。

以下是這三種練法的簡介:

1.刃氣之練:意念在採或刀刃。這是「刀戰」的練法,是拳刃之術,目標是增強「採」的威力,也就是增強掌拳的攻防技巧,以及兵器的戰鬥技巧。這個部份可以徒手練,也可以持雙鉞練,但以持雙鉞練為主。

2.拳氣之練:意念在挒或挨點。這是「手戰」的練法,是罡氣串子,目標是增強「挒」的威力,也就是增強挨點的罡氣技巧,以及串子的控制技巧。這個部份可以徒手練,也可以持雙鉞練,但以徒手練為主。

3.養氣之練:意念要鬆透虛空。這是「氣功」的練法,是套路氣功,目標是煉養「身體」的「和氣」,讓人身小宇宙的氣和自然大宇宙的氣交感而和諧同運,達到天人合一,是靈性與命體雙修的練法。這個部份可以徒手練,也可以持雙鉞練,體弱者或因表演需要,也可以用折扇代替雙鉞,但以徒手練為主。

「王道人太極64式」的「刃氣之練、拳氣之練、養氣之練」這三種練法,在同一次套路練習中,也可以隨時交錯轉換練習,也可以不拘泥於徒手或持鉞。一般而言,剛開始學習全都用徒手練習,等到招式熟悉之後,才開始持鉞練習。徒手和兵器交錯練習,也有保持拳架正確性的優點。

王蘭亭「王道人太極64式」的「刃氣、拳氣、養氣」三種練法,是「刀術、拳術、氣功」三合一的練法,是太極拳中最高等級的性命雙俢練法,既能
應用於兵拳,又能開啟靈性,培固身命,讓修習者得到「身、心、靈」的和諧統一,進而在練拳中,體會天人合一的奧妙。

修習者身體練好了,心智增強了,靈性又養成了,成為健康樂活、明智達理、又堂堂正正的人,這是「王道人太極64式」最殊勝的力量,這麼殊勝的太極拳,個人練習有了心得,無論多少,一定要和夥伴們一起分享,「分享」也是「王道人太極64式」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2009/10/17

楊氏64式太極拳探微


曾經有人提出,楊氏最古老的太極拳,最初可能只有「64式」,據說楊露禪是以易經「64卦」的「64」這個數目字,以符合「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易學思想,來作為楊氏太極拳的招式數目。基於「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64式太極拳」,楊露禪向世人表明他的楊氏太極拳,是他融會中國南傳和北傳的各派太極拳之後,所建立的獨門楊氏太極拳。

在楊露禪死後,楊露禪的大弟子王蘭亭,就首先對外傳出了「64式老架」,這也足以作為一個相當可信的旁證。因為王蘭亭敢在楊家聲望如日中天之時,傳出楊氏太極拳的套路,這也表示他的拳架名稱和外在動作,和楊露禪絕對不會相差太遠,也絕對能夠禁得起當時所有向楊露禪學拳者的檢驗,否則王蘭亭一定不敢以「64式老架」之名來授拳。

所以說,凡是超過「64式」的楊氏太極拳,極有可能都是後人增加招式的楊氏太極拳,凡是少於「64式」的楊氏太極拳,極有可能都是後人減少招式的楊氏太極拳。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真實的文物佐證,楊露禪所授的太極拳是否確為「64式」的是非,最多只能留於推論,永遠也無法證明是否為真。但是無論如何,楊露禪三大弟子,對外傳出的楊氏太極拳,確實以王蘭亭的「64式老架」為最早,這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所以王蘭亭的「64式老架」,被許多人認為是最接近楊露禪的楊氏老拳,也是最中國最古老的楊氏太極拳。

現在自稱是「64式」的太極拳很多,大多數都是近年來個人新編的套路,而不是真正的楊家老拳;這些「64式太極拳」也多數會貫上創作者的姓或名,或以別的名稱來稱呼,很少會直接說自己就是楊氏太極拳。但是,在許多「64式」太極拳中,其中卻有一套經台灣教育部審定,原名為「太極拳圖解」(圖一)的太極拳套路,經常被少數人打著「楊氏64式太極拳」的旗號對外教學,全中國所有的「64式太極拳」中,就屬這套太極拳的來源和傳播方式最古怪;所以我們要對這套太極拳加以說明,以免這套怪拳,擾亂了真正的「楊氏太極64式老拳」。

根據教育部體育司印行的「推展全民運動手冊(2)太極拳圖解」一書內容,這套台灣教育部於1978年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原本並不稱為「64式太極拳」,更不稱為「楊氏64式太極拳」,而是沒名沒姓、沒頭沒腦地稱為「太極拳譜」(圖二)。

「太極拳圖解」一書,編輯者為民間太極拳組織「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那時「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還是民間協會性質,仍不具備民間總會性質。當時「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理事長石覺,在「太極拳圖解」書中「引言、三」特別強調:「融合各家之優點訣竅,用比較取捨方法,收入教材中。」

由此可見,「太極拳圖解」這套太極拳,是綜合各家太極的混合拳,不是楊氏太極拳。石覺在「引言、五」中還特別強調:「取名為太極拳譜,而不冠以任何姓氏。」由此可見,參與編造這套太極拳的所有與會人士,一開始就知道這套太極拳是混合拳,絕不是任何一家太極拳,所以不能冠上任何一家的姓氏,也沒有資格冠上任何一家姓氏,所以只能稱為「太極拳譜」。

雖然該書在第16頁中宣稱「以楊澄甫先生所創新架為基礎,歸納濃縮為三十一個基勢」,這段話似乎可以證明「太極拳圖解」的太極拳的確是楊氏太極拳;但是該書在第23頁「乙、纏絲勁」中,卻說:「『纏絲勁』又名『螺旋勁』是陳家拳的精髓,貫穿所有拳式自始至終都是五對纏絲自轉公轉的立體螺旋運轉。」從這話看起來「太極拳圖解」的太極拳,卻是不折不扣的陳氏太極拳。所以說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譜」,不但不是楊氏太極拳,更不是陳氏太極拳,確確實實只是一個混合拳。

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第2頁說「本會於學術研究之後,並成立拳架、推手、散手、比賽規則四個專案委員會,遴選專家編纂教材,計前後秏用四千五百個人時,.....經總會複查通過,報教育部審定印行。」該書於149頁中,列出學術研究委員和指導委員及研究顧問有53人,其中像以八極拳聞名的劉雲樵,和以陳氏太極拳聞名的杜毓澤這些武術家,就不是楊氏太極拳的人,這些非楊氏太極拳的人,絕不會用楊氏太極拳的觀念去參與編這套拳。所以說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的「64式」,根本就不是楊氏太極拳,這是百分之百可以確定的。

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是威權時代在教育部的政治指導下,與會人員不得已而共同編造出來的混合拳,與會者雖然在政治指導下,不得不為這套拳背書,卻未必個個都滿意這個奇怪的套路。在「太極拳圖解」的「太極拳譜」套路中,竟有「右龍回頭、左龍回頭」(圖三)這樣奇怪的招式名稱,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完全不是太極拳的傳統名稱;這個「右龍回頭、左龍回頭」的巧妙傑作,似乎是與會的少數不滿分子,故意亂拳的隨性之作,他們內心對主事者的不滿,無處宣洩,正好用「右龍回頭、左龍回頭」這兩個怪名字,來證明這套拳根本不是傳統太極拳。

台灣教育部審定的這套「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其套路雖為「64式」,台灣教育部也沒有審定它名為「64式太極拳」,更沒有審定它名為「楊氏64式太極拳」;況且連現在太極拳總會也都只稱它為「競賽套路六十四式」,也不敢說它是楊氏太極拳,這就是因為「太極拳圖解」中的「64式」,根本就不是「楊氏太極拳」。

所以現在少數人對外宣稱,由太極拳協會所編造,而由教育部審定印行的「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是「楊氏64式太極拳」,根本是一種魚目混珠的作法,相信楊露禪的子孫,見到了這套台式怪拳,也會搖頭嘆息。

附註:教育部於1978年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只有名為「太極拳譜」的一套無名無姓太極拳。所以說,教育部1978年審定的太極拳,沒有名為「64式太極拳」的太極拳,也沒有名為「楊氏64式太極拳」的太極拳,也完全沒有名為「13式太極拳」的太極拳。所以教育部1978年並沒有審定通過任何命名為「64太極拳、楊氏64太極拳、13勢太極拳、楊家太極拳13勢」的太極拳。

2009/10/15

王道人太極64式「兵拳架」

當身為楊家太極第一大弟子,也是董海川傑出弟子的端王府大總管王蘭亭,準備遠離一切紅塵俗事,遁入深山道門時,他像先秦時代老子出關,被要求寫下《道德經》一樣,陪在他身旁的弟子周玉祥及李瑞東,懇求他留下一生所學的太極拳和八卦掌祕密。

閉門幾天之後,王蘭亭召來兩人,分別給了他們一人一卷「太極64式」拳譜,隨後又個別花了幾天工夫,分別傳授拳譜的招式和練功心法給兩人,之後他便帶走兩人的拳譜,要周玉祥回到八卦門內傳藝,並且留下一封外面寫著「進山圖」的密封信件給李瑞東,並要李瑞東在自覺時機來臨時,打開「進山圖」依圖行事。

李瑞東在多年之後,武學到達人生的顛峰,正思如何再更加突破,忽然想到王蘭亭留給他的「進山圖」,他打開塵封的木箱子,沒想到箱子的背後受潮,不知何時破了一個小洞,老鼠鑽進去將「進山圖」咬得粉碎,完全無法辨識其中的內容。

李瑞東非常難過,他忽然想到王蘭亭隱遁時年歲已高,不可能在深山道院裡枯等他幾十年,也不可能留下入山的地圖,讓外人得知他的蹤跡。王蘭亭這信封裡面的「進山圖」,莫非不是要他跟隨在王蘭亭之後,也同樣去隱遁山林的地圖,而是要讓他功夫能夠突破困境,讓他一山比一山還高的「祕笈錦囊」,至此他面對著破木箱裡的粉狀碎紙,心裡便更加懊惱。

周玉祥返家後,非常懷念王蘭亭,經常想著王蘭亭在深山修道的身影,又擔心王蘭亭的健康,他便把王蘭亭傳授的「太極64式」稱為「王道人太極64式」,並且在既是徒弟也是師弟的高義盛面前,把「太極64式」傳給高義盛的弟子吳錦園,後來中國內戰擴大,吳錦園便隨著國民政府,把「太極64式」帶到台灣。

從招式動作和招式名稱來看,「王道人太極64式」和楊氏太極拳祖師楊露禪所授的太極拳完全一樣,是一種極神妙的鬆柔拳術。但是這位融合太極拳和八卦掌於一身,並且功夫已達爐火純青的王蘭亭,卻在裡面暗中藏入了八卦掌董海川最專精的獨門兵器「子午鴛鴦
」精髓,這套「王道人太極64式」動作稍小時,是可用於「摔打鎖踢」的真正太極拳,但動作稍加寬大舒展時,則成為「子午鴛鴦」的短兵器套路。所以「王道人太極64式」演練套路時,可以徒手演練,也可以兩手拿著「子午鴛鴦」演練。

這種拳法中藏有短兵術的「兵拳合一」太極拳,是集太極拳與八卦掌,集兵器與拳術於一身的王蘭亭獨門祕拳,這種「兵拳合一」的太極拳,也是當今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中完全沒有的觀念。

董海川的八卦掌裡並沒有單獨的「子午鴛鴦鉞」套路,因為只要精於先天掌,就自然會使用「子午鴛鴦鉞」,不需要專用套路,所以
董海川沒有傳授「子午鴛鴦鉞」的套路,現今所有「子午鴛鴦鉞」的套路,都是後人編造的。

由於「子午鴛鴦鉞」沒有套路,所以吳錦園大師第一次教宗長使用「子午鴛鴦鉞」時,所使用的套路就是「王道人太極64式」,吳錦園大師稱「王道人太極64式」為「八卦太極」,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裡,藏有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最專精的獨門兵器「子午鴛鴦鉞」手法;所以說「王道人太極64式」雖然是太極拳,卻也可以說是世上第一個「子午鴛鴦鉞」的套路。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是技擊專用的兵拳架,用徒手練成之後,稍加點撥就可以使用「子午鴛鴦鉞」,是太極拳中,唯一魚與熊掌都能兼得的太極拳。

2009/10/14

王蘭亭太極拳和八卦掌的淵源

楊露禪的三大弟子,為王蘭亭、楊班侯、楊健侯三人;其中楊班侯、楊健侯為楊露禪的兒子,而王蘭亭則為外姓人氏。

現代人談太極拳,很多都只知到楊氏太極第二代有楊班侯和楊健侯,絕少有人知道楊露禪還有一位大弟子叫王蘭亭;因為中國人喜歡講血統,不是同一個血統基因的就會被排斥在外,所以王蘭亭的功夫雖然不輸楊健侯和楊班侯,但很多人還是選擇性地失憶,試圖把王蘭亭遺忘在歷史中。

在台灣認識王蘭亭的人很少,因為台灣的楊氏太極,傳自於楊班侯的不多,多數都是傳自於楊健侯所傳的第三代弟子楊澄甫之手,而傳自於王蘭亭的,大概只有吳錦園大師一人。

由於吳錦園大師一直在台灣祕密傳授八卦掌、太極拳以及其他武術,直到宗岳門建立之後,才有人開始認識吳錦園大師,但也都只知道他是八卦掌的第四代真傳,卻沒有人知道他也是楊氏太極拳的第四代真傳,他更是王蘭亭太極拳的第三代真傳。

王蘭亭太極武功雖然高強,卻是外姓,所以受到圍繞在楊家周邊的人冷漠對待,他轉而把太極拳傳給李瑞東和八卦掌的周玉祥。周玉祥又名周祥,是八卦掌第二代程廷華的弟子,也是高義盛接近同年齡的師兄兼師父。

李氏太極拳的李瑞東和周玉祥是極要好的朋友,周玉祥也經常出入李府,並且在那裡和李瑞東一起練武,李瑞東經常直接喊周玉祥叫「祥子」,而且程廷華和王蘭亭又是親師兄弟也是好朋友,由於這層層的親密關係,李瑞東和周玉祥同時都獲得王蘭亭傳授太極拳,加上周玉祥和高義盛亦師亦友的關係比誰都密切,高義盛在吳錦園大師家授拳時,周玉祥也常來作客,太極拳也因此輾轉傳給了高義盛的弟子吳錦園大師。

從前吳錦園大師寫信給宗長時,信中提到傳授太極為「周師祥」三個字,宗長剛開始不知道周玉祥又名周祥,還以為太極拳是一個叫「周師祥」的人所傳。後來才知道「周師祥」三個字,原來是「周老師」名字叫作「祥」,不是姓「周」名「師祥」。

周玉祥對王蘭亭被楊家冷落,好像有些抱不平,加上後來王蘭亭遁入深山道門,周玉祥就稱王蘭亭為「王道人」,所以「王道人」這個名字,就被吳錦園大師作為對王蘭亭的稱號而傳下來。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在1949年,被吳錦園大師帶到了台灣之後,一直沒有外人見過。因為吳錦園大師來到台灣,一直過著半隱居的生活,極少和武術界往來,吳錦園大師的弟子們也都受到這種性格的影響,從不和外界交流,一直到宗岳門率先打開風氣之後,弟子們才開始組織「新竹錦園八卦掌」,並且對外進行交流,至此吳錦園大師的武學才逐漸被世人認識。

王蘭亭的太極拳,傳給李瑞東之後,逐漸轉化成知名的「李氏太極拳」,而王蘭亭的太極拳,傳給了周玉祥,卻成為錦園八卦掌門內的祕密武學,一直到幾年前宗岳門成立,王蘭亭的太極拳才開始對外公開傳授,但基於保護「王道人太極64式」不被濫傳濫仿的因素,宗岳門過去也一直對「王道人太極64式」的來源進行保密。

「王道人太極64式」的套路,雖是出自於王蘭亭之手,卻是從楊家太極最古的老架而來,因此完美地保存了楊露禪所傳楊氏古太極拳的技擊精華,過去宗岳門常被外界誤會的「摔打鎖踼」用技,其實全都是「王道人太極64式」的用法。

舉例來說,宗岳門的「串子」,就是出自於「如封似閉」這個招式;宗岳門的「小纏手退摔」,就是出自於「倒攆猴」這個招式;宗岳門的「後旋步摔」就是出自於「斜飛式」,宗岳門的「纏法」就是出自於「雲手」的「開、合、劈三變」。

楊氏太極也有「如封似閉、倒攆猴、斜飛式、雲手」,為什麼楊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支流的其他太極拳,就不會變成「串子、小纏手退摔、後旋步摔、纏法」?那是因為現在的楊氏太極拳,主要是傳自楊班侯和楊健侯,不是傳自王蘭亭。楊班侯和楊健侯使用太極拳的手法,和王蘭亭完全不同;直到楊健侯再傳給楊澄甫,經過楊澄甫手中編修之後,就更不一樣了。

楊氏太極現在用的全是「圓形推手」,而王蘭亭太極用的則是「槍形推手」;王蘭亭太極拳裡,只有「槍形推手」的「串子術」,完全沒有「圓形推手」的「圓推、大捋」,所以只要用「圓推、大捋」的,都是楊氏所傳的太極技術,絕不會是純王蘭亭所傳的太極技術。

由於兩家太極拳最根本的「推手技術」在王蘭亭手中,產生重大歧異,所以楊氏太極很多招式名稱,雖然和王蘭亭太極拳相同,細部動作要求,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過去吳錦園大師以「王道人太極」來和「楊氏太極」作出區隔。

吳錦園大師也不認為「王道人太極」和「楊氏太極」是相同的太極拳;吳錦園大師甚至以「八卦太極」來稱呼「王道人太極」,因為王蘭亭也拜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為師,是董海川的親授弟子;王蘭亭的名字和程廷華的名字,也都一起列在董海川的墓碑上。但是吳錦園大師口中的「八卦太極」,是專指王蘭亭個人融會八卦掌與太極拳之後所打的
太極拳,並不是指劉德寬或其他人所傳的「八卦太極」,這點一定要分清楚。

王蘭亭的因緣奇特,是同時拜過兩位內家祖師的第一人;一位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一位是太極拳祖師楊露禪。所以說八卦掌技術和太極拳技術的第一個融合者,非王蘭亭莫屬;王蘭亭也絕對是融合中國兩大內家的第一人,因此王蘭亭在內家武術史上的地位,比很多人想像的都高。

2009/10/13

王蘭亭太極拳

據說楊露禪臨終前,告訴楊班侯,他死後,楊家太極,當入王家,班侯很生氣,楊露禪一死,便急著找王蘭亭較技,結果受辱而返。這個故事未必是真,說這個故事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突顯王蘭亭式的太極拳,在本質上已經和日後的楊氏太極,形成重大差的異了。

王蘭亭太極拳的套路招式,表面上看和楊家大同小異,連名稱都差不多,但是王蘭亭私下有一個完整的「基礎功法」,可以讓拳架形成更精確的細微改變,讓不能用的套路轉化成為可用,這是一般人肉眼見不到的改變。

等到「基礎技術」正確了,才開始練「拳架」,「拳架」的目的,是讓整個可用的太極拳,更精熟、更圓潤,而更可用,並不是要弟子從拳架裡練出「拳理」的。所以王蘭亭太極拳,基本上是要先懂「基礎技術」,先練好六掌之形,和罡氣串子等,才去練「拳架」的,這是王蘭亭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在傳授時最大的不同之處。

王蘭亭大成就後,斷然遁入深山道門,從此武術界沒有人再見過他。但是他隱遁前,卻留下了王蘭亭式的太極拳套路,無意間為「楊家太極,當入王家」這句話,留下了伏筆。

我們宗岳門的太極套路「王道人64式老架」,就是王蘭亭留下來,而在1949年隔海遠傳到台灣的。我們就是藉著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和王蘭亭式的太極拳架和功法,這「二王之學」來建立宗岳門的。所以我們非常輕鬆地,就建立出中國第一個擁有獨特用技方法的太極拳流派,因為這些技術原本就是王蘭亭傳下來的,我們只要延用就可以了。而宗岳門式的成果,相信對自己功夫瞭若指掌的王蘭亭,在生前早已預先就見到了,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到,會是遠在台灣出現。

過去我們為了保護「王道人64式老架」的正確性,刻意隱忍外界多年的嚴厲質疑,堅不透露我們的拳架是出自於王蘭亭,為的就是怕我們的學員還沒完成訓練,兩岸就出現一窩蜂山寨版的王蘭亭太極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現在宗岳門已經穩定茁壯,外界也已從宗岳門的用技,預先見到並且熟知王蘭亭太極的技術特色,所以我們適時公開我們的「王道人64式老架」。

2009/10/12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拳64式承傳譜系




































(點圖可放大)

2009/10/11

「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簡介

「王道人太極64式」是出自在武林聲望如日中天時,斷然隱入深山道門修行的內家高手王蘭亭所傳拳架,「王道人太極64式」的特色是:「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以下是「王道人太極64式」的特色簡介:

1.「太極起式」是以起刀落刃之形進行,側面看有微弧形,是起刀和出刀的技術,和一般太極拳兩手平行浮起再放下不同。

2.「攬雀尾」有用於拿摔的折枝動作,是單獨動作,一般太極拳沒有把攬雀尾獨立出來。

3.「掤」是槍形的閉槍法,也可以用於持摔和打擊。

4.「按」之後特別強調「再按」,這是一般太極拳沒有的。

5.特別強調「下雲手」的撐岸移舟,用下雲手把身體往後推,一般太極拳不強調這個動作。

6.「單鞭」用領掌作吊手,另一手作抹眉,一般太極拳吊手不用領掌,另一手也只是往前打而不是抹眉。

7.「提手上式」,是由「提手」和「上勢」兩個動作分開組合而成的,這個動作和一般太極拳完全不同,一般太極拳「提手上式」只有一個動作,很像「手揮琵琶」。

8.在「提手上式」和「白鶴亮翅」之間,夾有一招「海底撈月」,這「海底撈月」中,又包含「撩陰」和「壓捶」,一般太極拳「提手上式」和「白鶴亮翅」中間沒有這些招式。

9.「如封似閉」,是由「右閉」和「左封」兩個不同動作組合而成,是內家最根本的「串子」技術直接顯現,這個「如封似閉」和一般太極拳完全不同,一般太極拳的「如封似閉」只有一個動作,很像「手揮琵琶」。

10.「抱虎歸山」是先出右掌再出左掌的連拳組成,一般太極拳是同時出兩手,
「王道人64式」的「抱虎歸山」稱為「抱虎推山」也很好。

11.「肘底看捶」是肘擊,一般太極拳「肘底看捶」很像「手揮琵琶」,一般太極拳好像把「手揮琵琶」、「如封似閉」、「肘底看捶」全混成一個類似樣子,但在「王道人太極64式」老架中,這三個動作完全不一樣。

12.「斜飛式」的步法是摔技非常重要的「後旋步」,沒有這種步法根本不能使用後退摔技,但是一般太極拳幾乎都沒有這種步法。

13.「雲手」在身前旋轉時,手臂接近直立,雙手運行中要翻擰,可順勢轉變成「雲開、雲合、雲劈」三種方法攻擊,稱為「雲手三變打」,一般太極拳的「雲手」不像「王道人太極64式」的「雲手」招式,
一般太極拳的「雲手」,比較像「揉球式」的功法,也無法作出太極拳重要的「雲手三變打」,兩者差別非常大。

14.「海底針」和「扇通臂」是以捩手,連續向下壓制而出砸拳的連續技,一般太極拳這兩個動作間沒有連貫,不是連續技。

15.「撇身捶」分為「撇身」和「捶」兩個動作,和後一式「進步指擋捶」是連續技,一般太極拳這兩個動作間沒有連貫,不是連續技。

16.「白蛇吐信」是由兩個不同動作組合,向蛇一樣一左一右來回攻擊,一般太極拳只有一個動作。

17.「玉女穿梭」藏有「反身大纏」技術,一般太極拳的「玉女穿梭」不帶有「反身大纏」的技術。

以上是「王道人64式」老架,比較容易說明的特色,其他式子中的不同點也很多,無法一一詳述。「王道人64式」老架,動作是講像深水一樣的「暗流」不講「外慢」,所以動作不會像一般養生太極那麼慢,會稍微快一點。

吳錦園大師稱「王道人64式」老架為最簡最強的「武太極」,是王道人集一生所學內家精華,親自編定的古太極技擊老架。宗岳門的擒摔技、打擊技、拿鎖技,踢貫技,都是出自於「王道人太極64式」中的技法。從前很多人看不懂宗岳門用技,不相信這是太極拳,就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見過太極拳技擊老架的招式。

「王道人太極64式」的用技方法,就直接表現在套路中,只要師父說破,就很容易領悟出用技方法。一般不是技擊架的太極拳,很難領悟出用技方法,往往連師父也說不出所以然。甚至很多不是技擊架的太極拳,把像「手揮琵琶」、「如封似閉」、「肘底看捶」這類動作全渾成差不多的樣子,其中內家「串子技術」中,最重要的「如封似閉」,也因此被毀了,所以只能用來養生。

「王道人太極64式」老架,從吳錦園大師在1949年,帶來台灣之後,獲得親傳「王道人太極64式」這套拳架的師兄很少,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一直到今天,吳錦園大師門下的弟子,從來不曾對外公開表演過「王道人太極64式」,也沒有任何師兄把「王道人太極64式」傳給下一代弟子,所以這套太極拳技擊架,至今還原汁原味地保存在吳錦園大師的弟一代弟子中,在極度保密下,完全沒有受到外界太極拳的污染。

現在的太極拳已經逐漸脫離技擊而偏向養生,很多太極拳的招式,都被人改成華麗的舞蹈動作,完全失去技擊的手法。有心想要考證古代太極拳技擊方法的人,「王道人太極64式」是一個在宗岳門保存極為良好的活化石,是最好的研究資料。

從「王道人太極64式」中,也可以見到當年楊祿禪和楊班侯父子的「楊無敵」太極拳手法,以及見到清代王府中的太極拳高手,是如何揚名天下的。

2009/10/10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名稱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名稱

(本門太極64式套路由王道人所傳,吳錦園大師親授,宗長當年記譜與新竹錦園八卦掌所記略有不同,但譜上的招式順序與招式數目,以及招式內容則完全相同)

01.太極起式

02.攬雀尾
03.左掤
04.右掤
05.捋
06.擠
07.按再按
08.下雲手
09.單鞭
10.提手上勢
11.懷中抱月
12.白鶴亮翅
13.左右左摟膝拗步
14.進步搬攔捶
15.如封似閉再按
16.海底撈月
17.十字手
18.抱虎歸山
19.上搭手掤
20.捋
21.擠
22.按再按
23.下雲手
24.單鞭
25.肘底看捶
26.左右金雞獨立
27.左右左倒攆猴
28.斜飛式
29.攬雀尾
30.左掤
31.右掤
32.捋
33.擠
34.按再按
35.下雲手
36.單鞭
37.雲手
38.單鞭
39.高探馬
40.海底針
41.扇通臂
42.撇身捶
43.進步指襠捶
44.手揮琵琶
45.右左打虎
46.白蛇吐信
47.雙峰貫耳
48.手揮琵琶
49.左右左野馬分鬃
50.手揮琵琶
51.單鞭下勢
52.金雞獨立
53.退步右打虎
54.玉女穿梭
55.左蹬腳
56.右蹬腳
57.轉身蹬腳
58.上步七星
59.退步跨虎
60.轉身擺蓮
61.彎弓射虎
62.進步搬攔捶
63.如封似閉再按
64.合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