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宗岳門太極武學,出自王府皇家,自有高貴的用技血統,與卓然不群的貴族風華,參與王道人64式之學習,身心靈都感染了皇室的尊榮。
宗岳門舊站重新開放http://zongyuemen.com/ 有本站沒有的文章。

2009/01/17

王宗岳太極拳的兵拳合一

中國傳統武術,幾乎全都是配合兵器在使用的,所以中國武術,如果在比賽中沒有兵器作戰的形態,是不可能存在的。中國每一個傳統武館,都有兵器配合訓練,就是中國武術「兵拳合一」最好的證明。

由於中國過去受列強侵略,民族失去了自信心,因此人人都以打倒列強為最大的使命,所謂「師夷之長以制夷」的學說便被某些人奉為打敗列強的圭臬。「師夷之長以制夷」在某方面代表著一種 向外國人學習的進步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在是非不分之下,「師夷之長以制夷」卻會逐漸演變成崇洋媚外之風,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中國的一切都是不好的。

武術上也是如此,洋人說:「拳擊最厲害!」中國傳統武者就到拳擊場上用拳擊的規則和洋人一較高下。日本人說:「空手道最厲害!」中國傳統武者就到空手道場上用空手道的規則和日本人一較高下,韓國人說:「跆拳道最厲害!」中國傳統武者就到跆拳道場上用跆拳道的規則和日本人一較高下。 卻沒有想到,自己為了爭強好勝,使用「利人不利己」的比武規則,進行比試,往往是斷羽而返者多,敗戰後自信心喪失不說,最後連自家的武術珍寶也當成糞土,以為那是最沒用的老古董。

中國武者應該深刻自省,自己所學的武術,究竟是為了何種狀況作戰而發展的武術,是為了徒手比賽用的嗎?是為了削足適履參加拳擊、空手道、跆拳道而發展的嗎?中國各門派的武術,難道都沒有自己的武術戰鬥思維,難道中國武術就非得要依照別人的規則而戰嗎?

我們不願意參與別人的比賽,不願意以別人的規則比賽,並不表示我們怯於戰鬥,而是我們要走出自己所認同的,在現實環境中的戰鬥模式,我們要使用自己所認同的規則,鍛鍊我們自己在現實環境中擊殺敵人的能力。

宗岳門首先提出,並且經常強調,中國武術是「兵拳合一」的武術,其戰鬥思維與所有外國經過改良而成為「為比賽而比賽」的武術,其形式完全不同。

像中國現今的散打、博擊一樣,外國知名的武術,像劍道、柔道、相撲、空手道、跆拳道,合氣道、泰拳等,其實都是從古武術中修正而形成的新式武術,但是他們從殺人之術,成功地轉型成為可以作為競技比賽的武術,他們的成功是因為1.仍然具備古武術的特徵。2.能夠作為公平的競技運動。

由於這些武術能夠保有自己的武術特徵,又能夠作為公平的競技運動,使得他們的武術命脈得以延續下來,並且繼續發揚光大。

但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屬於中國的散打、博擊,雖然是中國人自己所定的規則,也能夠作為公平的競技,卻大大失去了古武術的特徵。從服裝到道具,以及戰鬥模式,都已經看不到傳統各門派武術的蹤影。即使是太極拳的推手比賽,也難以想像中國古代的太極拳家,會這樣低頭哈腰地相互推來推去。

我們從王宗岳祖師所定的「十三勢」戰鬥模式來看,太極拳的戰鬥形態確實是以「兵拳合一」作為太極拳的戰鬥形態。

在王宗岳祖師「十三勢」四正方和四斜角以及五行步的運用中,四斜角的禦敵模式,其實就是兵器攻防的模式,也就是說,「十三勢」之所以用四正方和四斜角的作戰模式,最大的原因就是可以防禦冷兵器;如果不必防禦冷兵器,就根本不必嚴格限用四正方和四斜角來應敵。

因為如果不必防禦冷兵器的攻擊威力,根本就不必以四正方和四斜角作這麼大角度的轉身閃避,如果只是為了防禦拳打,只要以手或身體作出受打,再趁勢反擊就可以解決了;外國純粹以拳打鬥的拳擊,就是以受打來減小防禦時轉身的角度,因為他們深知,拳腳打在不重要的部位是不會造成什麼重大的傷害的,所以他們不必像太極拳一樣,為了刀劍的攻擊,作四正方和四斜角的閃避。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王宗岳太極拳的特色:「除了拳腳之外,你必須也能夠防禦敵人的兵器!同樣地你也要能夠用兵器攻擊敵人!」太極拳就是這樣思維的產物,太極拳不是純粹為拳腳打鬥而設的。

或許有人會以為太極拳既不是為拳腳的打鬥而設,那麼太極拳在拳腳的防禦上一定是較弱的,其實這樣的思維並不正確,因為能夠同時防備兵器及拳腳,比只單純只防備拳腳的技術要高出很多,而這些技術絕對是超越其他武術的,只是太極拳家如果平日已習慣於使用兵拳合一的戰鬥,一旦要使用其他武術的規則比賽,在身心和技術上必要須稍作調整才能適應。

就像一個慣於用肘擊的泰拳選手,如果被要求在比賽中不能出肘,他決對需要作身心的調整才能夠不出肘。但是對一個不慣於用肘擊的選手而言,如果被要求在比賽中要用肘擊,那麼對他而言就是肘技的重新學習。重新學習肘技的困難,反而是比放棄肘技更為吃重的。所以太極拳「兵拳並重」的戰技,是兵器與拳術的兼備圓全,不會只強於兵器而弱於拳腳。

王宗岳太極拳「兵拳合一」的戰鬥觀念,是王宗岳太極拳傳統正信的戰鬥觀念,就如同拳擊「用拳戰鬥」,柔道「用摔技戰鬥」,跆拳「用腿法戰鬥」以及其他種種武術,使用自己所認同的傳統正信的戰鬥觀念是一樣的,毫無奇特之處,更沒有優劣的分別,這樣的觀念也同樣會隨著時間,被世人所接受而成為常理。

我們並不要求所有的太極拳都要接受「兵拳合一」的戰鬥觀念。就像我們說中國武術都具有「兵拳合一」的特質,這樣的觀點並不是所有人,所有門派都能夠接受的。要大家共同來制定,或認同各門派的比武規則,這個觀念是錯的。

即使是太極拳,每一個門派對太極拳戰鬥模式的認同也都不一樣,協調而得的規則,往往是最不具備特質的規則,所以宗岳門經常強調,各門各派應該制定自己的比武規則,而不應該去模仿或使用別人的比武規則,更不應該要求別人使用自己的規則比武。

「兵拳合一」的戰鬥觀念,是宗岳門實踐於王宗岳太極拳內涵的戰鬥觀念。我們相信王宗岳太極拳「兵拳合一」的戰鬥觀念,以及王宗岳太極拳藉著此一觀念所發展而成的太極拳武術,對於年老者、力衰者、弱女子,及兒童在當前現實社會中,有極為有效的防身擊殺能力。這個能力,日後也會讓王宗岳太極拳,成為各種防敵自衛武術中,最受矚目的特殊武術。

「走、粘」不可下錯工夫

太極拳的摔技用的是完全沾粘不脫的「走、粘」,太極拳打擊用的是會脫手的「走、粘、斷打」。所以摔技是太極拳的詩,脫打是太極拳的散文,詩是精鍊的,而散文則是詩的展開。

太極拳從摔技開始入門的理由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摔技從走化到把人完全摔倒壓制在地上,只能用「走、粘」兩種技術,由於只有兩種技術,你不會「走」就不能「粘」,你不會「粘」即使會「走」也沒用,所以你只能在「走、粘」中練習,也只能在「走、粘」中看出自己技術的破綻,所以摔技是檢證太極拳技巧的最好工具,摔技有一定的正確之後再練打擊,就非常容易入手了,連打擊的身法步法都能夠做得很完美。

太極拳打擊,是在摔技的「走、粘」之後,加入「斷打」,也就是斷開沾粘而脫手打擊,也叫「脫打」。一開就練習「斷打」的人「走、粘」不能夠練到精確,往往隨便一格、一擋、或一壓、一撥,就進行「斷打」了,前面太極拳最重要的「走、粘」,就被「格、擋、壓、撥」這些外家技巧給取代,而完全模糊掉了。

所以很多練太極拳的人,在「斷打」之前,所用的根本不是太極拳的「走、粘」,而是外家的「格、擋、壓、撥」,也因此接著造成身形步法在應用時,全部又回到外家的概念,而不自知了。

「走、粘」和「格、擋、壓、撥」是完全不同的技術,但是在使用「斷打」時,由於都在一剎那的瞬間,所以一般人根本分不出其中的差異,這也是太極拳經常產生爭執的地方。那明明是「格、擋、壓、撥」的,卻自視為「走、粘」,那明明是「走、粘」的,卻被視為與「格、擋、壓、撥」無異,這就是內外家爭執之所在,也是內外家無法交談的主因,更是一般人練太極拳,走入歧路的原因。

王宗岳祖師裡的《太極拳論》裡,「走、粘」就是全部太極拳的代表,只有完全沾粘不脫的「走、粘」才能「懂勁」,「懂勁」才能「聽勁」。練太極拳如果一直練不出「懂勁、聽勁」最好先懷疑反省一下,自己的「走、粘」是不是學錯了,不要懷疑自己沒下工夫,更不要懷疑太極拳,因為下錯工夫,比懶惰還容易走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