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宗岳門太極武學,出自王府皇家,自有高貴的用技血統,與卓然不群的貴族風華,參與王道人64式之學習,身心靈都感染了皇室的尊榮。
宗岳門舊站重新開放http://zongyuemen.com/ 有本站沒有的文章。

2009/10/25

「王蘭亭太極拳64式老架」和「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之比較

大家都知道楊露禪曾經向陳長興學習太極拳,但是卻因為沒有楊露禪的影音和其他直接資料作證,無從知道楊露禪所學的是那一套太極拳。甚至楊露禪離開陳長興之後,也同時吸收了其他地區的太極拳和其他冷兵器技術,而逐漸形成楊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

由於楊氏太極拳的形成是出自於多元奶水,因此不絕能說楊氏太極拳,是單純地出自於陳氏太極拳。這就像某人不能因為他一生中,吃過幾次西餐,就說某人的生命是出自於西餐一樣;如果硬要說某人的生命是出自於西餐,反而不是在彰顯西餐的重要,而會讓人覺得是想藉著某人的重要性,來突顯西餐。

由於沒有陳長興的影音和其他直接資料作證,我們同樣也同樣無從知道,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什麼太極拳套路。我們更不能說現在的陳氏太極拳有什麼套路,楊露禪所學的就一定是什麼套路。因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究竟是不是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那套太極拳,也同樣還有爭議。

但是楊露禪確實向陳長興學習過太極拳,而陳氏太極拳的後人,也都宣稱自己的太極拳源自於陳長興,陳長興因此成為陳楊兩家太極拳,可能有關聯的唯一人物。如果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並非陳長興所傳,那楊氏太極拳便與現今的陳氏太極拳更難扯上關係了,這是因為楊式太極拳和陳氏太極拳,兩家風格完全不同,很難被認為是同一種拳。

楊氏太極拳的套路不發勁,顯現柔和寬舒;陳氏太極拳從金剛搗碓開始,就拚命發勁,出拳震腳打得呼呼作響,顯然兩家太極從內在思維上大大不同;楊氏太極拳接近道家武當的武學概念,陳氏太極拳從金剛搗碓的「金剛」之名,便顯現了佛教少林的風光。

如果我們拿據說是楊家第一個外傳套路,台灣宗岳門的「王蘭亭太極拳64式老架」,來和當今大陸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這兩家的「老架」套路來作比較,就會出現非常有趣的兩大比對結果。

第一:陳楊兩家老架套路的方向路線,都非常簡單,也非常接近;都是以左右橫線進行為主,套路動線非常單純;主張楊氏太極拳出於陳氏太極拳的人,可以在這裡大作文章。

第二:陳楊兩家老架套路的動作陳剛楊柔,招式動作及用法也完全不同,主張楊氏太極拳不出於陳氏太極拳的人,也可以在這裡大作文章。

台灣宗岳門的「王蘭亭太極拳64式老架」和大陸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這兩個套路,是研究陳楊兩家太極拳關係的人,最好的實物研究樣本,也是絕對不能不研究的樣本;因為它們都是兩家的「老架」,是最少經過後人刪改變動的架子。透過陳楊兩家「老架」的樣本,我們可以清楚見到楊露禪的太極拳,和現在的陳氏太極拳,在套路動線上,確實有些接近,但內涵和用技方法卻完全不同。

透過「王蘭亭太極拳64式老架」,我們也可以因此確定,楊氏太極拳柔和寬舒的技擊架,在楊露禪手中便已經完全定型而確立,並且楊露禪一開始就是傳授這種柔和寬舒的技擊架。可見柔和寬舒的架子,並不是從楊班侯和楊健侯之後才形成;外界傳說楊氏太極拳是為了隱匿技擊或教人養生,才逐漸轉為柔和寬舒的一切推論,也都不是真的。

2009/10/21

太極拳不能技擊的真正原因

師兄們練了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時,才知道宗長過去所教的各種擒拿摔法,各種打踢技術,全都是出自「王道人太極64式」的招式,完全不是出自於程派高氏八卦掌,可見楊氏太極拳絕對是能用的。

這「王道人太極64式」的招式,是王蘭亭學自於楊氏太極祖師楊露禪的,所以動作名稱和現在的楊氏太極一模一樣,乍看之下動作也有點像,但仔細一比較,卻會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招式是完全相同的。

其實「王道人太極64式」的招式動作,就是完全沒有經過楊健候之子楊澄甫修訂過的楊露禪老拳動作,是直接傳自楊露禪的大弟子王蘭亭,所以招式比現在的楊氏太極更細緻,也更合乎用技。「王道人太極64式」一開始起勢就是起刀落刀,攬雀尾就是擒拿,左右掤就是槍術,也可以用於持摔。捋擠側身發勁之後,就是一個正化正發勁,一個側化正發勁。

「王道人太極64式」之後的每一個招式,也都是不同的用技方法,十字手是從盤頭摔開始,倒攆猴是小纏手退摔;以各種「太極虎」來說,抱虎歸山是頸腋抱摔,右左打虎是正面弓步雙拳,退步打虎是正面虛步雙拳,退步跨虎是抱腰絆摔,彎弓射虎是側身雙拳,很像「太極虎」的扇通臂主要是肘擊,也可以拳打。

「王道人太極64式」招招都有用法,難以一一例舉;可以說「王道人太極64式」整個套路,完全就是實戰用技招式的組合套路。現在的楊氏太極拳既然動作名稱都和「王道人太極64式」幾乎一模一樣,為什麼楊氏太極拳,就完全沒有這些摔技?

話先說回來,誰敢說楊露禪當年沒有這些摔技?只能說,現在楊氏太極拳的招式,都是被後人依自己用技的想像而簡化過的,所以沒有這些摔技。

很多名師教太極拳,從不和弟子手把手實際對練對摔,所以他們想像出來的用技方式,都是幼稚的推來推去,有些名師甚至幻想他能光靠著「發人丈餘」,就可以天下無敵。這種幻想技,早已經不再是楊露禪原來用技的樣子;甚至現在連楊氏太極競賽層級的套路,也全都是後人依自己用技的想像簡化過的,這種藉用技想像簡化而形成的套路,就算練到世界第一名,臨敵也不能用,所以練了也是白練。

像「王道人太極64式」的「提手上勢」至少要四個動作才能完成,楊氏太極只要一個動作就完成了,只有一個動作的「提手上勢」,就是被簡化掉的,和楊露禪傳的一定不一樣。像「王道人太極64式」的「單鞭」至少要五個動作才能完成,楊氏太極大概只要兩三個動作就能完成,這種兩三個動作的「單鞭」,就是被簡化掉的,和楊露禪傳的也一定不一樣。

在用摔技時,個別招式中簡化一個動作都不行,何況個別招式中,簡化了兩三個動作,當然就完全不能用了。所以很多人在那些簡化的招式中,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用法,這就像被拆掉輪子的汽車,你拿了鑰匙站那裡探索它要怎麼開才能動,假使你從來都不知道有輪子這回事,就算想到死也沒有用。

所以說,一般人不是招式練得不精熟所以不能用,是那種被後人簡化的招式,就算練得再精熟也不能用,因為招式中的重要零件全被簡化掉了;假使你從來都不知道太極拳有被簡化這回事,那些招式即使想破頭也想不出楊露禪的用法。

練太極拳的人,不妨檢查自己練的「提手上式、如封似閉、手揮琵琶、肘底捶」如果它們全都很相似,那就是被簡化到全渾在一起的套路,最好不要再練了。

其次楊氏太極拳最早傳出有64式,把重覆的減掉也還有近50個基本招式,每一個基本招式都記錄著一種太極拳的手法,至少一定要統合全部近50個招式的手法,才能夠掌握太極拳的整體用技,隱藏在招式裡而沒有完全表達出來的,則要靠練功加以補強。

但是,現在很多太極拳大師自以為比楊露禪還懂太極拳,他們內心認為楊露禪太笨了,楊露禪所傳的太極拳中,有太多不合拳理的動作,也太多類似的動作,楊露禪笨到完全沒有發現,所以必須大筆加以刪除。像楊露禪所傳「高探馬、海底針、扇通臂、撇身捶、進步指襠捶、白蛇吐信、雙峰貫耳」這些重要的技擊動作,他們
都認為不合拳理,於是大筆一揮,全都刪掉了。

所以這些人拚命刪減楊露禪的招式,只要感覺違反自己拳理的招式,或自己感覺類似的招式,他們只要找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理由,或為了方便傳播,或以養生為名,或為了適合老年人,於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減;減到一個套路只剩下十幾個或二十幾個招式,等於把一輛汽車的零件,拆掉百分之六十以上,像這樣的簡易太極拳,如果說還能保有楊露禪真傳的用技,誰也不會相信;但是他們卻告訴學習者說,這是絕對能用技的楊氏太極真傳;只是他們故意不講清楚,那只是真傳的二成或三成而已,只是真傳裡面的幾個小零件罷了,根本不能用於技擊。

所以說,「個別招式本身出錯、個別招式的動作被簡化、套路招式的數目太少」,這三大因素才是太極拳苦心練習,卻仍然不能技擊的真正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這三個原因不先排除,其他的用技問題,就連帶永遠不能解決,練太極拳的人一定要深思反省。

2009/10/20

王蘭亭太極拳三合一練法的重要性

王蘭亭在楊露禪死後不久,就發現楊氏太極拳,只要傳給另一個人,或下一代,就開始變形而出現偏差;主外練者失於剛硬僵滯,主內練者偏於神勞意煩,主養生者失於簡易缺殘;又有敵視自家子女為異族而不傳,卻獨傳外人之所謂祕拳大量出現;太極拳套路要保持楊露禪所傳之原貌,實屬不易。

王蘭亭於是潛心研究太極拳長遠之道,最後他傳授了「刃氣之練、拳氣之練、養氣之練」三種交錯練習「王道人太極64式」的方法,以保證套路不會變形、用技不會出錯、技術也能夠提昇。

「刃氣之練」就是把意念放在採或刀刃,用「雙鉞刀術」來維持太極拳「外形招式」的正確性,太極拳「雙鉞」能用時,拳即可用;兵拳皆合用,就表示太極拳的「外形招式」沒有太大偏差。

「拳氣之練」就是把意念放在挒或挨點,用「罡氣串子」來維持太極拳「內用技法」的正確性,懂得「罡氣串子」就能明白「走粘」的「引落合出」技巧;就表示太極拳內在的用技,還是以正確的內家技巧進行。

「養氣之練」就是意念鬆透虛空,用「套路氣功」來維持太極拳「階級神明」的正確性,懂得「套路氣功」的鬆柔無形、無極虛空,就表示太極拳的用技,仍本於大鬆大柔,如此就可以提昇到上層次的階級神明境界,身心靈也能正向發展。

以上這三種練氣法,是王蘭亭傳下來的練太極拳祕訣,每一個都很重要,學習雖有次第,三者卻沒有高低階之分,凡是學「王道人太極64式」一定要知道這三種練氣法,並且要「三合一」經常不斷交錯練習,不能只偏於其中一二,才能夠練出正確的太極拳。

2009/10/18

王道人太極64式刃氣、拳氣、養氣三合一練法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練習方法,非常殊勝,是其他太極拳所沒有的,具有1.「刃氣之練」2.「拳氣之練」3.「養氣之練」等三種練法,以求分別達到不同的目標。

以下是這三種練法的簡介:

1.刃氣之練:意念在採或刀刃。這是「刀戰」的練法,是拳刃之術,目標是增強「採」的威力,也就是增強掌拳的攻防技巧,以及兵器的戰鬥技巧。這個部份可以徒手練,也可以持雙鉞練,但以持雙鉞練為主。

2.拳氣之練:意念在挒或挨點。這是「手戰」的練法,是罡氣串子,目標是增強「挒」的威力,也就是增強挨點的罡氣技巧,以及串子的控制技巧。這個部份可以徒手練,也可以持雙鉞練,但以徒手練為主。

3.養氣之練:意念要鬆透虛空。這是「氣功」的練法,是套路氣功,目標是煉養「身體」的「和氣」,讓人身小宇宙的氣和自然大宇宙的氣交感而和諧同運,達到天人合一,是靈性與命體雙修的練法。這個部份可以徒手練,也可以持雙鉞練,體弱者或因表演需要,也可以用折扇代替雙鉞,但以徒手練為主。

「王道人太極64式」的「刃氣之練、拳氣之練、養氣之練」這三種練法,在同一次套路練習中,也可以隨時交錯轉換練習,也可以不拘泥於徒手或持鉞。一般而言,剛開始學習全都用徒手練習,等到招式熟悉之後,才開始持鉞練習。徒手和兵器交錯練習,也有保持拳架正確性的優點。

王蘭亭「王道人太極64式」的「刃氣、拳氣、養氣」三種練法,是「刀術、拳術、氣功」三合一的練法,是太極拳中最高等級的性命雙俢練法,既能
應用於兵拳,又能開啟靈性,培固身命,讓修習者得到「身、心、靈」的和諧統一,進而在練拳中,體會天人合一的奧妙。

修習者身體練好了,心智增強了,靈性又養成了,成為健康樂活、明智達理、又堂堂正正的人,這是「王道人太極64式」最殊勝的力量,這麼殊勝的太極拳,個人練習有了心得,無論多少,一定要和夥伴們一起分享,「分享」也是「王道人太極64式」最重要的修行之一。

2009/10/17

楊氏64式太極拳探微


曾經有人提出,楊氏最古老的太極拳,最初可能只有「64式」,據說楊露禪是以易經「64卦」的「64」這個數目字,以符合「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易學思想,來作為楊氏太極拳的招式數目。基於「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64式太極拳」,楊露禪向世人表明他的楊氏太極拳,是他融會中國南傳和北傳的各派太極拳之後,所建立的獨門楊氏太極拳。

在楊露禪死後,楊露禪的大弟子王蘭亭,就首先對外傳出了「64式老架」,這也足以作為一個相當可信的旁證。因為王蘭亭敢在楊家聲望如日中天之時,傳出楊氏太極拳的套路,這也表示他的拳架名稱和外在動作,和楊露禪絕對不會相差太遠,也絕對能夠禁得起當時所有向楊露禪學拳者的檢驗,否則王蘭亭一定不敢以「64式老架」之名來授拳。

所以說,凡是超過「64式」的楊氏太極拳,極有可能都是後人增加招式的楊氏太極拳,凡是少於「64式」的楊氏太極拳,極有可能都是後人減少招式的楊氏太極拳。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真實的文物佐證,楊露禪所授的太極拳是否確為「64式」的是非,最多只能留於推論,永遠也無法證明是否為真。但是無論如何,楊露禪三大弟子,對外傳出的楊氏太極拳,確實以王蘭亭的「64式老架」為最早,這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所以王蘭亭的「64式老架」,被許多人認為是最接近楊露禪的楊氏老拳,也是最中國最古老的楊氏太極拳。

現在自稱是「64式」的太極拳很多,大多數都是近年來個人新編的套路,而不是真正的楊家老拳;這些「64式太極拳」也多數會貫上創作者的姓或名,或以別的名稱來稱呼,很少會直接說自己就是楊氏太極拳。但是,在許多「64式」太極拳中,其中卻有一套經台灣教育部審定,原名為「太極拳圖解」(圖一)的太極拳套路,經常被少數人打著「楊氏64式太極拳」的旗號對外教學,全中國所有的「64式太極拳」中,就屬這套太極拳的來源和傳播方式最古怪;所以我們要對這套太極拳加以說明,以免這套怪拳,擾亂了真正的「楊氏太極64式老拳」。

根據教育部體育司印行的「推展全民運動手冊(2)太極拳圖解」一書內容,這套台灣教育部於1978年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原本並不稱為「64式太極拳」,更不稱為「楊氏64式太極拳」,而是沒名沒姓、沒頭沒腦地稱為「太極拳譜」(圖二)。

「太極拳圖解」一書,編輯者為民間太極拳組織「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那時「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還是民間協會性質,仍不具備民間總會性質。當時「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理事長石覺,在「太極拳圖解」書中「引言、三」特別強調:「融合各家之優點訣竅,用比較取捨方法,收入教材中。」

由此可見,「太極拳圖解」這套太極拳,是綜合各家太極的混合拳,不是楊氏太極拳。石覺在「引言、五」中還特別強調:「取名為太極拳譜,而不冠以任何姓氏。」由此可見,參與編造這套太極拳的所有與會人士,一開始就知道這套太極拳是混合拳,絕不是任何一家太極拳,所以不能冠上任何一家的姓氏,也沒有資格冠上任何一家姓氏,所以只能稱為「太極拳譜」。

雖然該書在第16頁中宣稱「以楊澄甫先生所創新架為基礎,歸納濃縮為三十一個基勢」,這段話似乎可以證明「太極拳圖解」的太極拳的確是楊氏太極拳;但是該書在第23頁「乙、纏絲勁」中,卻說:「『纏絲勁』又名『螺旋勁』是陳家拳的精髓,貫穿所有拳式自始至終都是五對纏絲自轉公轉的立體螺旋運轉。」從這話看起來「太極拳圖解」的太極拳,卻是不折不扣的陳氏太極拳。所以說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譜」,不但不是楊氏太極拳,更不是陳氏太極拳,確確實實只是一個混合拳。

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第2頁說「本會於學術研究之後,並成立拳架、推手、散手、比賽規則四個專案委員會,遴選專家編纂教材,計前後秏用四千五百個人時,.....經總會複查通過,報教育部審定印行。」該書於149頁中,列出學術研究委員和指導委員及研究顧問有53人,其中像以八極拳聞名的劉雲樵,和以陳氏太極拳聞名的杜毓澤這些武術家,就不是楊氏太極拳的人,這些非楊氏太極拳的人,絕不會用楊氏太極拳的觀念去參與編這套拳。所以說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的「64式」,根本就不是楊氏太極拳,這是百分之百可以確定的。

教育部審定的「太極拳圖解」,是威權時代在教育部的政治指導下,與會人員不得已而共同編造出來的混合拳,與會者雖然在政治指導下,不得不為這套拳背書,卻未必個個都滿意這個奇怪的套路。在「太極拳圖解」的「太極拳譜」套路中,竟有「右龍回頭、左龍回頭」(圖三)這樣奇怪的招式名稱,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完全不是太極拳的傳統名稱;這個「右龍回頭、左龍回頭」的巧妙傑作,似乎是與會的少數不滿分子,故意亂拳的隨性之作,他們內心對主事者的不滿,無處宣洩,正好用「右龍回頭、左龍回頭」這兩個怪名字,來證明這套拳根本不是傳統太極拳。

台灣教育部審定的這套「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其套路雖為「64式」,台灣教育部也沒有審定它名為「64式太極拳」,更沒有審定它名為「楊氏64式太極拳」;況且連現在太極拳總會也都只稱它為「競賽套路六十四式」,也不敢說它是楊氏太極拳,這就是因為「太極拳圖解」中的「64式」,根本就不是「楊氏太極拳」。

所以現在少數人對外宣稱,由太極拳協會所編造,而由教育部審定印行的「太極拳圖解」中的太極拳,是「楊氏64式太極拳」,根本是一種魚目混珠的作法,相信楊露禪的子孫,見到了這套台式怪拳,也會搖頭嘆息。

附註:教育部於1978年審定的「太極拳圖解」中,只有名為「太極拳譜」的一套無名無姓太極拳。所以說,教育部1978年審定的太極拳,沒有名為「64式太極拳」的太極拳,也沒有名為「楊氏64式太極拳」的太極拳,也完全沒有名為「13式太極拳」的太極拳。所以教育部1978年並沒有審定通過任何命名為「64太極拳、楊氏64太極拳、13勢太極拳、楊家太極拳13勢」的太極拳。

2009/10/15

王道人太極64式「兵拳架」

當身為楊家太極第一大弟子,也是董海川傑出弟子的端王府大總管王蘭亭,準備遠離一切紅塵俗事,遁入深山道門時,他像先秦時代老子出關,被要求寫下《道德經》一樣,陪在他身旁的弟子周玉祥及李瑞東,懇求他留下一生所學的太極拳和八卦掌祕密。

閉門幾天之後,王蘭亭召來兩人,分別給了他們一人一卷「太極64式」拳譜,隨後又個別花了幾天工夫,分別傳授拳譜的招式和練功心法給兩人,之後他便帶走兩人的拳譜,要周玉祥回到八卦門內傳藝,並且留下一封外面寫著「進山圖」的密封信件給李瑞東,並要李瑞東在自覺時機來臨時,打開「進山圖」依圖行事。

李瑞東在多年之後,武學到達人生的顛峰,正思如何再更加突破,忽然想到王蘭亭留給他的「進山圖」,他打開塵封的木箱子,沒想到箱子的背後受潮,不知何時破了一個小洞,老鼠鑽進去將「進山圖」咬得粉碎,完全無法辨識其中的內容。

李瑞東非常難過,他忽然想到王蘭亭隱遁時年歲已高,不可能在深山道院裡枯等他幾十年,也不可能留下入山的地圖,讓外人得知他的蹤跡。王蘭亭這信封裡面的「進山圖」,莫非不是要他跟隨在王蘭亭之後,也同樣去隱遁山林的地圖,而是要讓他功夫能夠突破困境,讓他一山比一山還高的「祕笈錦囊」,至此他面對著破木箱裡的粉狀碎紙,心裡便更加懊惱。

周玉祥返家後,非常懷念王蘭亭,經常想著王蘭亭在深山修道的身影,又擔心王蘭亭的健康,他便把王蘭亭傳授的「太極64式」稱為「王道人太極64式」,並且在既是徒弟也是師弟的高義盛面前,把「太極64式」傳給高義盛的弟子吳錦園,後來中國內戰擴大,吳錦園便隨著國民政府,把「太極64式」帶到台灣。

從招式動作和招式名稱來看,「王道人太極64式」和楊氏太極拳祖師楊露禪所授的太極拳完全一樣,是一種極神妙的鬆柔拳術。但是這位融合太極拳和八卦掌於一身,並且功夫已達爐火純青的王蘭亭,卻在裡面暗中藏入了八卦掌董海川最專精的獨門兵器「子午鴛鴦
」精髓,這套「王道人太極64式」動作稍小時,是可用於「摔打鎖踢」的真正太極拳,但動作稍加寬大舒展時,則成為「子午鴛鴦」的短兵器套路。所以「王道人太極64式」演練套路時,可以徒手演練,也可以兩手拿著「子午鴛鴦」演練。

這種拳法中藏有短兵術的「兵拳合一」太極拳,是集太極拳與八卦掌,集兵器與拳術於一身的王蘭亭獨門祕拳,這種「兵拳合一」的太極拳,也是當今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中完全沒有的觀念。

董海川的八卦掌裡並沒有單獨的「子午鴛鴦鉞」套路,因為只要精於先天掌,就自然會使用「子午鴛鴦鉞」,不需要專用套路,所以
董海川沒有傳授「子午鴛鴦鉞」的套路,現今所有「子午鴛鴦鉞」的套路,都是後人編造的。

由於「子午鴛鴦鉞」沒有套路,所以吳錦園大師第一次教宗長使用「子午鴛鴦鉞」時,所使用的套路就是「王道人太極64式」,吳錦園大師稱「王道人太極64式」為「八卦太極」,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裡,藏有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最專精的獨門兵器「子午鴛鴦鉞」手法;所以說「王道人太極64式」雖然是太極拳,卻也可以說是世上第一個「子午鴛鴦鉞」的套路。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是技擊專用的兵拳架,用徒手練成之後,稍加點撥就可以使用「子午鴛鴦鉞」,是太極拳中,唯一魚與熊掌都能兼得的太極拳。

2009/10/14

王蘭亭太極拳和八卦掌的淵源

楊露禪的三大弟子,為王蘭亭、楊班侯、楊健侯三人;其中楊班侯、楊健侯為楊露禪的兒子,而王蘭亭則為外姓人氏。

現代人談太極拳,很多都只知到楊氏太極第二代有楊班侯和楊健侯,絕少有人知道楊露禪還有一位大弟子叫王蘭亭;因為中國人喜歡講血統,不是同一個血統基因的就會被排斥在外,所以王蘭亭的功夫雖然不輸楊健侯和楊班侯,但很多人還是選擇性地失憶,試圖把王蘭亭遺忘在歷史中。

在台灣認識王蘭亭的人很少,因為台灣的楊氏太極,傳自於楊班侯的不多,多數都是傳自於楊健侯所傳的第三代弟子楊澄甫之手,而傳自於王蘭亭的,大概只有吳錦園大師一人。

由於吳錦園大師一直在台灣祕密傳授八卦掌、太極拳以及其他武術,直到宗岳門建立之後,才有人開始認識吳錦園大師,但也都只知道他是八卦掌的第四代真傳,卻沒有人知道他也是楊氏太極拳的第四代真傳,他更是王蘭亭太極拳的第三代真傳。

王蘭亭太極武功雖然高強,卻是外姓,所以受到圍繞在楊家周邊的人冷漠對待,他轉而把太極拳傳給李瑞東和八卦掌的周玉祥。周玉祥又名周祥,是八卦掌第二代程廷華的弟子,也是高義盛接近同年齡的師兄兼師父。

李氏太極拳的李瑞東和周玉祥是極要好的朋友,周玉祥也經常出入李府,並且在那裡和李瑞東一起練武,李瑞東經常直接喊周玉祥叫「祥子」,而且程廷華和王蘭亭又是親師兄弟也是好朋友,由於這層層的親密關係,李瑞東和周玉祥同時都獲得王蘭亭傳授太極拳,加上周玉祥和高義盛亦師亦友的關係比誰都密切,高義盛在吳錦園大師家授拳時,周玉祥也常來作客,太極拳也因此輾轉傳給了高義盛的弟子吳錦園大師。

從前吳錦園大師寫信給宗長時,信中提到傳授太極為「周師祥」三個字,宗長剛開始不知道周玉祥又名周祥,還以為太極拳是一個叫「周師祥」的人所傳。後來才知道「周師祥」三個字,原來是「周老師」名字叫作「祥」,不是姓「周」名「師祥」。

周玉祥對王蘭亭被楊家冷落,好像有些抱不平,加上後來王蘭亭遁入深山道門,周玉祥就稱王蘭亭為「王道人」,所以「王道人」這個名字,就被吳錦園大師作為對王蘭亭的稱號而傳下來。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在1949年,被吳錦園大師帶到了台灣之後,一直沒有外人見過。因為吳錦園大師來到台灣,一直過著半隱居的生活,極少和武術界往來,吳錦園大師的弟子們也都受到這種性格的影響,從不和外界交流,一直到宗岳門率先打開風氣之後,弟子們才開始組織「新竹錦園八卦掌」,並且對外進行交流,至此吳錦園大師的武學才逐漸被世人認識。

王蘭亭的太極拳,傳給李瑞東之後,逐漸轉化成知名的「李氏太極拳」,而王蘭亭的太極拳,傳給了周玉祥,卻成為錦園八卦掌門內的祕密武學,一直到幾年前宗岳門成立,王蘭亭的太極拳才開始對外公開傳授,但基於保護「王道人太極64式」不被濫傳濫仿的因素,宗岳門過去也一直對「王道人太極64式」的來源進行保密。

「王道人太極64式」的套路,雖是出自於王蘭亭之手,卻是從楊家太極最古的老架而來,因此完美地保存了楊露禪所傳楊氏古太極拳的技擊精華,過去宗岳門常被外界誤會的「摔打鎖踼」用技,其實全都是「王道人太極64式」的用法。

舉例來說,宗岳門的「串子」,就是出自於「如封似閉」這個招式;宗岳門的「小纏手退摔」,就是出自於「倒攆猴」這個招式;宗岳門的「後旋步摔」就是出自於「斜飛式」,宗岳門的「纏法」就是出自於「雲手」的「開、合、劈三變」。

楊氏太極也有「如封似閉、倒攆猴、斜飛式、雲手」,為什麼楊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支流的其他太極拳,就不會變成「串子、小纏手退摔、後旋步摔、纏法」?那是因為現在的楊氏太極拳,主要是傳自楊班侯和楊健侯,不是傳自王蘭亭。楊班侯和楊健侯使用太極拳的手法,和王蘭亭完全不同;直到楊健侯再傳給楊澄甫,經過楊澄甫手中編修之後,就更不一樣了。

楊氏太極現在用的全是「圓形推手」,而王蘭亭太極用的則是「槍形推手」;王蘭亭太極拳裡,只有「槍形推手」的「串子術」,完全沒有「圓形推手」的「圓推、大捋」,所以只要用「圓推、大捋」的,都是楊氏所傳的太極技術,絕不會是純王蘭亭所傳的太極技術。

由於兩家太極拳最根本的「推手技術」在王蘭亭手中,產生重大歧異,所以楊氏太極很多招式名稱,雖然和王蘭亭太極拳相同,細部動作要求,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過去吳錦園大師以「王道人太極」來和「楊氏太極」作出區隔。

吳錦園大師也不認為「王道人太極」和「楊氏太極」是相同的太極拳;吳錦園大師甚至以「八卦太極」來稱呼「王道人太極」,因為王蘭亭也拜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為師,是董海川的親授弟子;王蘭亭的名字和程廷華的名字,也都一起列在董海川的墓碑上。但是吳錦園大師口中的「八卦太極」,是專指王蘭亭個人融會八卦掌與太極拳之後所打的
太極拳,並不是指劉德寬或其他人所傳的「八卦太極」,這點一定要分清楚。

王蘭亭的因緣奇特,是同時拜過兩位內家祖師的第一人;一位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一位是太極拳祖師楊露禪。所以說八卦掌技術和太極拳技術的第一個融合者,非王蘭亭莫屬;王蘭亭也絕對是融合中國兩大內家的第一人,因此王蘭亭在內家武術史上的地位,比很多人想像的都高。

2009/10/13

王蘭亭太極拳

據說楊露禪臨終前,告訴楊班侯,他死後,楊家太極,當入王家,班侯很生氣,楊露禪一死,便急著找王蘭亭較技,結果受辱而返。這個故事未必是真,說這個故事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突顯王蘭亭式的太極拳,在本質上已經和日後的楊氏太極,形成重大差的異了。

王蘭亭太極拳的套路招式,表面上看和楊家大同小異,連名稱都差不多,但是王蘭亭私下有一個完整的「基礎功法」,可以讓拳架形成更精確的細微改變,讓不能用的套路轉化成為可用,這是一般人肉眼見不到的改變。

等到「基礎技術」正確了,才開始練「拳架」,「拳架」的目的,是讓整個可用的太極拳,更精熟、更圓潤,而更可用,並不是要弟子從拳架裡練出「拳理」的。所以王蘭亭太極拳,基本上是要先懂「基礎技術」,先練好六掌之形,和罡氣串子等,才去練「拳架」的,這是王蘭亭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在傳授時最大的不同之處。

王蘭亭大成就後,斷然遁入深山道門,從此武術界沒有人再見過他。但是他隱遁前,卻留下了王蘭亭式的太極拳套路,無意間為「楊家太極,當入王家」這句話,留下了伏筆。

我們宗岳門的太極套路「王道人64式老架」,就是王蘭亭留下來,而在1949年隔海遠傳到台灣的。我們就是藉著王宗岳祖師的太極拳論,和王蘭亭式的太極拳架和功法,這「二王之學」來建立宗岳門的。所以我們非常輕鬆地,就建立出中國第一個擁有獨特用技方法的太極拳流派,因為這些技術原本就是王蘭亭傳下來的,我們只要延用就可以了。而宗岳門式的成果,相信對自己功夫瞭若指掌的王蘭亭,在生前早已預先就見到了,只是他可能沒有想到,會是遠在台灣出現。

過去我們為了保護「王道人64式老架」的正確性,刻意隱忍外界多年的嚴厲質疑,堅不透露我們的拳架是出自於王蘭亭,為的就是怕我們的學員還沒完成訓練,兩岸就出現一窩蜂山寨版的王蘭亭太極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現在宗岳門已經穩定茁壯,外界也已從宗岳門的用技,預先見到並且熟知王蘭亭太極的技術特色,所以我們適時公開我們的「王道人64式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