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宗岳門太極武學,出自王府皇家,自有高貴的用技血統,與卓然不群的貴族風華,參與王道人64式之學習,身心靈都感染了皇室的尊榮。
宗岳門舊站重新開放http://zongyuemen.com/ 有本站沒有的文章。

2009/10/12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拳64式承傳譜系




































(點圖可放大)

2009/10/11

「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簡介

「王道人太極64式」是出自在武林聲望如日中天時,斷然隱入深山道門修行的內家高手王蘭亭所傳拳架,「王道人太極64式」的特色是:「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以下是「王道人太極64式」的特色簡介:

1.「太極起式」是以起刀落刃之形進行,側面看有微弧形,是起刀和出刀的技術,和一般太極拳兩手平行浮起再放下不同。

2.「攬雀尾」有用於拿摔的折枝動作,是單獨動作,一般太極拳沒有把攬雀尾獨立出來。

3.「掤」是槍形的閉槍法,也可以用於持摔和打擊。

4.「按」之後特別強調「再按」,這是一般太極拳沒有的。

5.特別強調「下雲手」的撐岸移舟,用下雲手把身體往後推,一般太極拳不強調這個動作。

6.「單鞭」用領掌作吊手,另一手作抹眉,一般太極拳吊手不用領掌,另一手也只是往前打而不是抹眉。

7.「提手上式」,是由「提手」和「上勢」兩個動作分開組合而成的,這個動作和一般太極拳完全不同,一般太極拳「提手上式」只有一個動作,很像「手揮琵琶」。

8.在「提手上式」和「白鶴亮翅」之間,夾有一招「海底撈月」,這「海底撈月」中,又包含「撩陰」和「壓捶」,一般太極拳「提手上式」和「白鶴亮翅」中間沒有這些招式。

9.「如封似閉」,是由「右閉」和「左封」兩個不同動作組合而成,是內家最根本的「串子」技術直接顯現,這個「如封似閉」和一般太極拳完全不同,一般太極拳的「如封似閉」只有一個動作,很像「手揮琵琶」。

10.「抱虎歸山」是先出右掌再出左掌的連拳組成,一般太極拳是同時出兩手,
「王道人64式」的「抱虎歸山」稱為「抱虎推山」也很好。

11.「肘底看捶」是肘擊,一般太極拳「肘底看捶」很像「手揮琵琶」,一般太極拳好像把「手揮琵琶」、「如封似閉」、「肘底看捶」全混成一個類似樣子,但在「王道人太極64式」老架中,這三個動作完全不一樣。

12.「斜飛式」的步法是摔技非常重要的「後旋步」,沒有這種步法根本不能使用後退摔技,但是一般太極拳幾乎都沒有這種步法。

13.「雲手」在身前旋轉時,手臂接近直立,雙手運行中要翻擰,可順勢轉變成「雲開、雲合、雲劈」三種方法攻擊,稱為「雲手三變打」,一般太極拳的「雲手」不像「王道人太極64式」的「雲手」招式,
一般太極拳的「雲手」,比較像「揉球式」的功法,也無法作出太極拳重要的「雲手三變打」,兩者差別非常大。

14.「海底針」和「扇通臂」是以捩手,連續向下壓制而出砸拳的連續技,一般太極拳這兩個動作間沒有連貫,不是連續技。

15.「撇身捶」分為「撇身」和「捶」兩個動作,和後一式「進步指擋捶」是連續技,一般太極拳這兩個動作間沒有連貫,不是連續技。

16.「白蛇吐信」是由兩個不同動作組合,向蛇一樣一左一右來回攻擊,一般太極拳只有一個動作。

17.「玉女穿梭」藏有「反身大纏」技術,一般太極拳的「玉女穿梭」不帶有「反身大纏」的技術。

以上是「王道人64式」老架,比較容易說明的特色,其他式子中的不同點也很多,無法一一詳述。「王道人64式」老架,動作是講像深水一樣的「暗流」不講「外慢」,所以動作不會像一般養生太極那麼慢,會稍微快一點。

吳錦園大師稱「王道人64式」老架為最簡最強的「武太極」,是王道人集一生所學內家精華,親自編定的古太極技擊老架。宗岳門的擒摔技、打擊技、拿鎖技,踢貫技,都是出自於「王道人太極64式」中的技法。從前很多人看不懂宗岳門用技,不相信這是太極拳,就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見過太極拳技擊老架的招式。

「王道人太極64式」的用技方法,就直接表現在套路中,只要師父說破,就很容易領悟出用技方法。一般不是技擊架的太極拳,很難領悟出用技方法,往往連師父也說不出所以然。甚至很多不是技擊架的太極拳,把像「手揮琵琶」、「如封似閉」、「肘底看捶」這類動作全渾成差不多的樣子,其中內家「串子技術」中,最重要的「如封似閉」,也因此被毀了,所以只能用來養生。

「王道人太極64式」老架,從吳錦園大師在1949年,帶來台灣之後,獲得親傳「王道人太極64式」這套拳架的師兄很少,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一直到今天,吳錦園大師門下的弟子,從來不曾對外公開表演過「王道人太極64式」,也沒有任何師兄把「王道人太極64式」傳給下一代弟子,所以這套太極拳技擊架,至今還原汁原味地保存在吳錦園大師的弟一代弟子中,在極度保密下,完全沒有受到外界太極拳的污染。

現在的太極拳已經逐漸脫離技擊而偏向養生,很多太極拳的招式,都被人改成華麗的舞蹈動作,完全失去技擊的手法。有心想要考證古代太極拳技擊方法的人,「王道人太極64式」是一個在宗岳門保存極為良好的活化石,是最好的研究資料。

從「王道人太極64式」中,也可以見到當年楊祿禪和楊班侯父子的「楊無敵」太極拳手法,以及見到清代王府中的太極拳高手,是如何揚名天下的。

2009/10/10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名稱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名稱

(本門太極64式套路由王道人所傳,吳錦園大師親授,宗長當年記譜與新竹錦園八卦掌所記略有不同,但譜上的招式順序與招式數目,以及招式內容則完全相同)

01.太極起式

02.攬雀尾
03.左掤
04.右掤
05.捋
06.擠
07.按再按
08.下雲手
09.單鞭
10.提手上勢
11.懷中抱月
12.白鶴亮翅
13.左右左摟膝拗步
14.進步搬攔捶
15.如封似閉再按
16.海底撈月
17.十字手
18.抱虎歸山
19.上搭手掤
20.捋
21.擠
22.按再按
23.下雲手
24.單鞭
25.肘底看捶
26.左右金雞獨立
27.左右左倒攆猴
28.斜飛式
29.攬雀尾
30.左掤
31.右掤
32.捋
33.擠
34.按再按
35.下雲手
36.單鞭
37.雲手
38.單鞭
39.高探馬
40.海底針
41.扇通臂
42.撇身捶
43.進步指襠捶
44.手揮琵琶
45.右左打虎
46.白蛇吐信
47.雙峰貫耳
48.手揮琵琶
49.左右左野馬分鬃
50.手揮琵琶
51.單鞭下勢
52.金雞獨立
53.退步右打虎
54.玉女穿梭
55.左蹬腳
56.右蹬腳
57.轉身蹬腳
58.上步七星
59.退步跨虎
60.轉身擺蓮
61.彎弓射虎
62.進步搬攔捶
63.如封似閉再按
64.合太極

2009/10/04

「招式」無法離開漏洞而存在

武術以「用技」為真實,以「練技」為實在,以「講招」為想像。武術的是非,最後決定在「用技」,所以「用技」是武術最真實的呈現;但是在武術真實呈現之前,武術家必須由簡而繁,由淺而深,由易而難地辛勤「練技」,唯有「練技」才是真實地打下深厚的武術基礎。

武術最怕落入一招鬥一招的「講招」幻想。中國武術中有很多招式,這些「招式」是要用來「練習」的,不是要拿來「講拳」的;因為武術招式大多數只是針對某種形態的「局部攻防」而設定的,其中更多只是針對某種「局部攻防」而設定的「局部基本動作」而已。

所以武術的「招式」,對於不是它所針對的攻防形態,一定是會有大漏洞的。直拳有被踢腳的漏洞,踢腿有被貼身摔的漏洞,擒摔有被打踢的漏洞;任何一個招式都有漏洞,因為這些招式都只是針對某種「局部攻防」而設定的「局部基本動作」而已。

如果見人練拳擊打頭,就幻想踢他的下陰就能破他;見人練巴柔抱腰,就以為能從上而下打爆他的頭;見人練踢腿,就以為能近身破他出腿;見人練擒摔,就以為能用保持遠距打踢,來破他的近身;這些都完全是「講招」的想法。

這些「講招」的想法,一定要透過辛勤「練技」才有可能成為真實,如果沒有透過辛勤「練技」就會全都成為空想和幻想。

前面說過,「招式」是要用來「練習」的,不是要拿來「講拳」的。習武的人如果像武俠小說那樣,在「招式」上論輸贏,那是最愚笨的。因為武術「招式」只是針對某種形態的「局部攻防」而設定的「局部基本動作」而已,對於其他形態的攻防,當然是一定有漏洞的,甚至是有大漏洞的。

如果是「局部基本動作」的招式,那它的漏洞就會更大,而武術家就是靠著苦練很多都有漏洞的「招式」,最後才會沒有漏洞的;漏洞本身就是「招式」的內容之一,「招式」無法離開漏洞而存在;否則只靠一招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武術就不用這麼多套路的招式了。

如果以為有一種「招式」沒有漏洞,那絕對是空想和幻想。如果有人以為能夠在別人的「招式」中找到漏洞,就自認為是行家,那更是絕對的空想和幻想。因為即使是去問一位完全沒有習武的人,你說有武術高手要要用直拳打他,他至少也能想到要趕快跑開,或快速蹲下去用腳踢對方的腳,來克制高手的直拳,而實際上想跑開或踢腳,恐怕一點用都沒有。

像這樣「見招破招」的空想和幻想,是任何人都會的,如果武術家把這種空想和幻想,當成了不起的能力,或自以為是明眼的行家,而公開向人炫耀,那就會讓旁人恥笑了。

譬如見到甲方的摔技招式,沒有防守乙方另一隻手,就認為這是會被打爆頭的敗招;譬如見到甲方出二拳的招式,乙方卻只出一拳,出拳數不公平所以是假招;譬如見到格鬥場上有軟墊,摔人的效益不好,所以練摔沒有用;像這類的說法,其實都不是完全正確的。

在實際打鬥時,乙方兩手都正在出拳,甲方也能夠把乙方摔倒的比比皆是,跟有沒有防守到乙方另一隻手,毫無關係;不是乙方有一隻手空著,這隻手就一定可以成功回擊。

在實際打鬥時,甲方的頭完全不用手防禦,乙方也打不中他的頭,而被甲方摔倒的也比比皆是,跟甲方的頭有沒有暴露出來,毫無關係,不是甲方不防頭,就表示乙方一定能夠打中他的頭。

在實際打鬥時,有時候甲方出了兩三拳,乙方還呆在那裡的也比比皆是,不是甲方出一拳,就表示乙方一定能公平地回一拳,練得好的人和練不好的人,出拳數量一定不會公平。

像內家的摔技練成後,外三合的攻防會更統整,所以摔技不只是為了摔人而練的,更是為了出拳腳而練的,不明白這一點,當然會以為摔技沒有用。

內家摔技的手法又叫「串子」,「串子」是由「戳拳」和「砸拳」這兩大拳法所組成;所以內家用「串子」摔人,就是一隻手出「戳拳」,另一隻手出「砸拳」。將來不想擒拿,也不想抓人來摔的時候,上面那隻手可以當下變成「砸拳」或「砸肘」,直接用肘拳攻擊對方的頭面胸,下面那隻手也可以當下變成「戳拳」或「戳肘」,用肘拳攻擊對方的面腹肋和下陰。

內家摔技的兩隻手,只要由掌變拳,不須要作其他任可改變,可以瞬間變成肘擊或拳打,這就是「本、缷、拆、變」的「變打」,「變打」可以直接把摔技的手法直接變成拳肘打擊,完全不用改變動作。

譬如我們從對方內門,入身進入對方兩手中間,抓握對方單隻手臂做摔技練習時,我們靠近對方身體的那隻手練成時,肘會拉起成上勢,在還沒有轉身抓握對方之前,其實可以用拉起的肘猛打對方面部,或用栽捶猛打對方腹部;我們之所以不肘擊捶擊而用拿摔,就是為了要練出將來可以打擊也可以摔拿的完美身形,到時候可以自由使用,並不是我們只會呆呆地進去對方兩手中間去抓手摔人。

如果有人見到我們作這種「招式」的練習,就以為我們跑到對方兩隻手中間,去抓握對方的單手,對方就可以趁我們抓手時,用另一隻手打爆我們的頭,那他這種看不到我們暗肘的見樹不見林「講招」想像力,就絕對是武俠小說用「嘴」比武的最高等級了。而我們當然也會因為他的「講招」,而知道他的摔技不是真內家的「串子」技術,他的摔和打一定是完全分開的,所以才會有摔不能打的「講招」空間。

所以說,武術以「用技」為真實,為高階;以「練技」為實在。為中階;以「講招」為想像,為低階;如果有人用低階「講招」的心態,去談論中階的「練技」和高階的「用技」,就是以管窺天的井蛙之見了。

2009/09/27

真傳不打外國拳

我不喜歡見到很多電影裡的內家師父角色,那些電影角色中,心易拳、太極拳或八卦掌的師父們,在和人打鬥時,去除一些誇大不實的動作,和交手前後所擺出的架勢和步法偶有內家味之外,他們打出的拳大多數都是外家拳,他們的打法也多數都是用南拳的打法;他們常在手上一招來一招去,出拳、出掌、出肘、摔、拿的手法,和南拳電影裡的對打,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完全看不出內家的特徵;可能是武術導演為了增強電影效果,都喜歡用南拳打法來拍 攝吧!

電影裡的內家拳師父,非常喜歡出不是內家的拳法,而且樂此不疲。譬如把拳攥在腰間,然後從胸前打出去,這種拳有點像南拳或空手道或跆拳道的出拳方法,還有一些雖然沒有把拳攥在腰間,卻根本就是拳擊的拳法,這類拳法在內家武術的拳架中,原本是不存在的;但是電影演成這樣,很多練內家拳的人,看了電影,也照著電影的主角這樣打,最後連拳架也改成這樣打;這是看電影學內家,也難怪很多人都認為內外家沒有什麼不同,因為他們打的全都是電影拳,而電影裡的內家師父打的幾乎都是南拳。

內家武術絕不會打出像南拳、空手道、跆拳道或拳擊那樣的拳,因為這種拳在遠距離時極有威力,但在貼身時效益卻不好;內家最喜歡貼身戰,所以這類拳法在傳統內家三拳中,原本是被絕對禁止練習和使用的,傳統招式中根本不存在這種拳法,因為在貼身近戰時不小心用了這種拳,自己就要倒大霉了。在格鬥場上很多被巴西柔術困在地板上打,卻無法反擊的選手,用的就是這類拳 法,所以他們被巴西柔術拖到地板上時,手上的拳法幾乎都施展不出來,因為距離太近了,這種拳法中長距離能夠打死人,卻不適合貼身近戰。

我看過很多練內家的人出拳,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是從電影裡面學來的出拳方法,有可能是他自己看電影學來的,也有可能是他的師父看電影學來轉教給他的,總之絕不會是他們祖師爺打的拳法 ;而他們因為學得太久了,反而都以為承傳就是這樣出拳,根本就沒想到傳統內家,完全沒有這種出拳方法。

想想看,如果心易拳祖師姬際可打心易拳、八卦掌祖師董海川打八卦掌、太極拳祖師王宗岳打太極拳,如果他們三大祖師的出拳打人,和南拳或日本空手道或外國拳擊的出拳方法一模一樣,那會是何等的可笑。

我們絕不是說南拳或空手道或拳擊的打法不強,更不是說內家出拳的方法一定能勝過他們,我們對非內家或對外國武術,完全沒有絲毫的不敬之心。我們所要說的是,一種拳必定有一種拳的出拳特徵,一種拳必定有一種拳的技擊要求。鬆柔內家拳的出現,本來就是要脫離外家拳的打法,況且內家拳的三個祖師爺又沒見過 外國空手道或拳擊,內家祖師爺怎麼可能會用外家拳,或用空手道甚至用拳擊的方法出拳?祖師爺既然不打這種拳,那真傳的徒子徒孫怎麼會打這種拳?這種真傳不是太可笑了嗎?

有些人自我介紹,說他是練某某內家拳的,名片上印著某某內家拳的第某代真傳,講話中總是不斷提醒,他真傳的內家拳有多厲害,既快又狠又準,能夠破牆斷碑,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一定要見血才會收回。 但是你和他一試手,他左手出一個拳擊的勾拳,右手出一個空手道的直拳,倒在地板上時,用的全是巴西柔術的拿鎖手法,完全不是內家拳法或內家拿鎖手法 ,連中國傳統的外家拳都不像。

不知道為什麼,平日口中師爺真傳能夠一拳打死人的絕招,到真正打鬥時就完全丟掉不用了;平日口中師爺像電影主角裡的無敵絕招,到打鬥時也全都丟掉不用了。平日把中國工夫講得頭頭是道;但試手時,只要速度一快,只要一出重拳,只要恨不得打死對方,傳統套路裡的拳法就全都丟在一旁,就全都改用拳擊或空手道的拳法;我們根本想不透,他平時花那麼多時間,練那些臨場全都不用的中國拳法套路幹嘛?

原本以為,他們使用外國拳的原因,是因為害怕使用中國拳會打死人,所以不敢用中國拳;但是看他們丟掉中國拳,丟得這麼快,又丟得這麼自然,他們用外國拳用得這麼認真,又用得這麼全神投入,就算打輸受辱,也絕不使用中國拳,就不免要懷疑他不是真的因為怕打死人而不用中國拳,而是他們只是藉著自己的丟拳,用行動向世人證明,他們的中國拳在技擊時不好用,甚至在技擊時根本不能用,所以不是真傳。

如果他的中國拳好用,他打鬥時用的拳,一定會和平日在套路上練的拳一模一樣;不可能平日練套路,是練中國必殺拳,到臨場打鬥,又用非必殺外國拳才對。因為一個好的拳,在打鬥時一定會自然流露出來,練過的人即使想丟也丟不掉,只有不好的拳才會要丟就丟,要用也無法自然流露出來。

所以說,自己練的中國拳法好或不好,是不是真傳,很容易看出來。多年苦學的人,臨埸對戰,會不斷拿來使用的就是好拳;多年苦學的人,臨場對戰,會很快就丟掉不用,而改用別家拳法的,就一定是壞拳。壞拳絕不會是武功高強的祖師爺真傳的,壞拳一定是後人自己瞎掰亂改的,而好拳一定才是武功高強的祖師爺真傳的。

因為所有傳統武術的祖師爺,無論是那一種武術的祖師爺,在臨埸對戰時,都一定只使用自己的拳法,絕不會使用別人的拳法,更不可能用外國人的拳法;並且這些祖師爺的拳,一定是很厲害而能用的,如果不厲害又不能用,就不會成為祖師爺了。

2009/09/24

宗岳太極的「方位串子」

如果我們深入太極祖師王宗岳的拳論,就可以發現,王宗岳祖師從古內家中,開闢新世界,創建太極拳,他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簡單圓全,能夠有效因應各種手戰,又容易學習的武術體系。」這個手戰體系包含「冷兵器技」與「徒手技」的統一;在「徒手技」中,又包含「摔、打、鎖、踢」四大綜合格鬥技法的統一。

中國古武術最重「以槍入拳」,內家武術源於中國古武術;於「以槍入拳」更視為軸心技術。自秦漢紅拳開始,中國便有「串子」之術,「串子」即是「串槍」之「封、閉」兩手演化而成的技術。

王宗岳祖師集「槍、拳」之大成,所以王宗岳太極拳「以槍入拳」,達成「兵拳合一」之目標,非但是必然之事,更是繼承者矢志不移之事。宗岳門太極拳,在中國武術「以槍入拳」的傳統下,先以「槍形」之「戳、砸」兩掌拳作為母拳,再從「戳、砸」轉化出「環形」的「推托帶領」四掌拳作為子拳,而把「戳、砸、推、托、帶、領」六掌拳,作為宗岳太極「串子」的主要掌拳。

宗岳太極的「串子六掌拳」,全都是「單手」的掌拳,不是「雙手」的掌拳。所以宗岳門太極拳的「串子」,只有「戳、砸、推、托、帶、領」六個「單手」掌拳,這是中國「串子」技術的極簡單化,也是中國內家武術從以「雙手招式」作為技術主軸,轉化到以「單手掌拳」作為技術主軸的極簡單化。所以說,宗岳太極的「串子六掌拳」是中國「串子」技術的重大維新變革。

過去大家都只知道,中國內家武術的套路中,存在著上千種讓人目眩神迷的「雙手招式」,在宗岳門之前,從來沒有人仔細研究中國內家武術的「雙手招式」中,究竟是由多少個「單手掌拳」所組成;更沒有人深入研究過,中國內家武術的「單手掌拳」,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其實在中國的內家武術中,所有「套路」的「雙手招式」,以及所有「摔、打、鎖、踢」的「用技招式」,都是由「戳、砸、推、托、帶、領」這六個單手掌拳組合而成,只是有時候變成掌,有時候變成拳,然後在掌拳中作出「立、垂、正、反、俯、仰」的掌形變換而已。

確定「串子」的「戳、砸、推、托、帶、領」六個單手掌拳,是所有「套路招式」的根本,對內家武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知道中國內家拳武術的「簡」是什麼,也才能集中全力訓練,也才不會練到錯誤的拳法而不自知。

我們看西洋拳擊的「直拳、刺拳、勾拳、擺拳」就完全是以「單手拳」來確立的,並不是以「雙手招式」來確立的;所以拳擊的訓練,才可以很簡單而有效率地進行。中國內家如果也以「戳、砸、推、托、帶、領」六個「單手掌拳」來確立,而不要以「雙手招式」來確立,那麼中國內家的技擊訓練,也同樣可以變得很簡單而有效率。

王宗岳祖師依據「八卦五行」的學說,創建太極拳;其目的就是在用「十三勢方位技術」操作「串子」的「戳、砸、推、托、帶、領」六個掌拳,讓這六個掌拳,能夠用於「冷兵器技」的刀劍,以及用於「徒手技」的「摔、打、鎖、踢」四大綜合格鬥技法,所以說王宗岳太極拳的「方位串子」,是全世界最簡單的綜合格鬥武術技法。

如果我們看到拳擊只有約四個左右的單手拳,就認為拳擊比較簡單,那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拳擊的單手拳,完全只用在「打上半身」的技擊,連「腿」的攻擊都不防禦;所以說,拳擊的四個單手拳,並不能有效地施用於加入「摔、鎖、踢」的混合格鬥。拳擊手如果參與「摔、打、鎖、踢」的綜合格鬥,就無可避免地要再去學別的「摔、鎖、踢」武術。

而太極拳雖然只有六個掌拳,卻能夠全面用於「摔、打、鎖、踢」,還可以用於「冷兵器」,若以綜合格鬥必須使用的全面手法而言,太極拳確實比拳擊和其他任何武術都簡單。

現在一般武術家打綜合格鬥的概念,大多都是用「拳擊」加「腿法」再加「柔術」,或直接用「泰拳」加「柔術」;這些集合而來的技術,由於分別來自各種不同武術,彼此的手法並沒有絕對的關連性,所以是一種「拚盤式」的綜合武術。

這種「拚盤式」的綜合武術,雖有其去蕪存菁、集各家之長的直接效益,但卻存在著「技法不絕對連貫」的重大缺失。這個「技法不絕對連貫」的重大缺失,會形成個人技術衝高到某一點之後,再怎麼練也無法突破的困境,這個困境日久之後,就會逐漸顯現在武者身上,所以這種「拚盤式綜合武術」,不是王宗岳祖師所認同的武術。

王宗岳祖師所創造的太極拳武術,是一種「非拚盤式」的「系統式」綜合武術。它以「八卦五行方位技術」操作的「戳、砸、推托、帶、領、」六個單手掌拳,可以有系統地用於「打、踢」,同時也可以有系統地用於「摔、鎖」,更可以有系統地用於「冷兵器」。

王宗岳太極拳在進行「打、踢」的時候,和進行「摔、鎖」的時候,甚至使用「冷兵器」的時候,論是「立技」或「寢技」,所用的技術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並且絕對只有「戳、砸、推、托、帶、領」六個掌拳而已。

所以說,太極拳如果要打綜合格鬥,不必再向別的武術學習任何手法,完全只靠它本身的「
戳、砸、推、托、帶、領」六個單手掌拳,就可以獨立完成綜合格鬥中,無論立技或寢技的一切訓練。也就是說只要靠王宗岳太極拳本身的「戳、砸、推、托、帶、領」六個單手掌拳,就可以精巧地用於立技或寢技,甚至還能應用於冷兵器,這就是王宗岳太極拳最獨特,最殊勝的地方。

當然,一門武術的復興與壯大,除了技術本身的優越性之外,還要靠教學者以及學習者的天份與努力來加以發揮,才能有成;武術本身所具有的優越性,如果不透過人的天份與努力,無論如何也無法彰顯。所以說王宗岳太極拳的殊勝威力,將來也一定要靠師門上下齊心努力,才能夠有真正展現的一天。

2009/09/23

具有中國特色的柔術

太極拳家或任何一個武術家,被巴西柔術拖到地板上時,會不會靜止不動地躺在那裡,任人痛打?當然不會!所有的武術家,都會用自己的方法在地板上對抗,只是對抗的方法有好有壞而已。

只要在地板上還會對抗的武術家,就不能說他的武術沒有寢技;那對抗失敗的,我們只能說他的寢技比較差而已,所以任何武術都不能說沒有寢技。因此「有沒有寢技?」不是武術問題,「有沒有獨門優質的寢技?」才是武術問題之所在。

就像宗岳太極的摔技中,有一個基礎部門是打入腕關的持手摔技,其他武術也有持手摔技,合氣道也有持手摔技,所以「有沒有持手摔技?」不是問題,「有沒有獨門優質的持手摔技?」才是問題之所在。

內家最重視的就是「貼身近戰」,王宗岳祖師太極拳槍形推手的「引近落空」,更是標準的「貼身近戰」技術。槍形推手太極拳的「引近落空」,非得把敵人的力量,引到身上的中軸來才化去,而不是像一般圓形推手的太極拳,將敵人的力量,在身前幾寸就引出去。

槍形推手這種「中軸引近落空」的引進法,目的就是要和對方打「貼身近戰」,所以太極拳最愛「貼身近戰」。「貼身近戰」時,我們可以對著敵人身上「手足頸腹」的十八大關節,又打、又摔、又纏、又抱、又鎖,又踢,不會受到只能打踢,卻不能鎖殺的比賽規則限制,所以打起來無拘無束,通體舒暢。

宗岳太極六掌拳中的「戳砸」兩拳,就是專門用來打「貼身近戰」的專用直拳。「戳砸」兩拳,長打既強,越近則更顯威力,連肘都能用上;所以在「貼身近戰」時,能出重拳重肘;就連躺在地板上對著上方的人出拳,都是輕鬆愉快而且威力強大的。

「戳砸」兩拳,雖也是直拳,但因為出拳形態特殊,有些彎曲,能對抗各面的來力,有一拳含三力之稱,被壓躺在地板上出這種拳,不容易被別人隨便撥開或壓制。被壓躺在地板上如果出一般伸直手的直拳,不但不順手,在地板寢技貼身作戰時,對方很容易從側面將整個拳壓歪掉,這樣反而會被壓制,所以真正內家直拳只用「戳砸」,不用伸直手的直拳,就是防備貼身時產生出拳失誤。

像小環打這類「穿、袖」的兩手攻防手法,在地板上更能夠雙手交互施展沾粘,攻防效益更好。一般人取笑王宗岳祖師的「沾粘」,他們認為:「打拳沒有必要和人「沾粘」,想要粘也粘不到人。」他們認為:「在真正格鬥時,你還沒能夠擋住人家的手臂,早就被對方一拳打飛了!」

但是如果允許立技長時間貼身纏鬥,而不以技術或場地以及其他任何規則分開;或允許寢技長時間施展,而不以技術或場地以及其他任何規則分開時;「沾粘」就會是雙方主動發生的事,如此就不是你要不要「沾粘」,或你能不能「沾粘」到對方的問題。

內家的「沾粘」是「纏鬥」的開始。現在很多競技,其實都是以規則限制「沾粘」的,並不是真的不會發生「沾粘」。譬如雙方久靠在一起,人踏出場外、或擠在圈繩,或在地板上過久,都會被規則分開之後再重新打。有的立技規則,根本連幾秒鐘的貼身「沾粘」都不允許,更別說你在「沾粘」後還要「纏鬥」,一「沾粘」裁判就會立刻加以分開,最後打贏的當然都絕對不會是「沾粘」的技術。

很多格鬥比賽,早就事先在規則中,限制選手不准「沾粘」,或限制「沾粘」不得超過幾秒鐘,所以接著「沾粘」而來的「纏鬥」就只能快速結束,而不能慢慢施展,效果當然不好。很多不同武術的異種格鬥,在簽訂競技規則時,雙方對「沾粘」其實是秒秒計較,甚至嚴格規定「沾粘」幾秒鐘,以求競技好看,或有利於己方技術。因為規則允許「沾粘」的時間越長越,「沾粘」在一起「纏鬥」的技術就會越重要,善於「沾粘纏鬥」者,也越會有贏面。

很多人看多了這類限制「沾粘」的格鬥比賽,贏的都是拳腳技,又不知道「沾粘」是在格鬥場上,被限制最多的技術。於是不知不覺誤以為格鬥場上「沾粘」不會主動發生,也沒有用。所以他們就會論斷「沾粘」的控制技術完全沒有用。其實很多格鬥競技中,「沾粘」的控制技術之所以沒有用,是因為規則限制「沾粘」所致,並不是格鬥時「沾粘」不會發生,更不是「沾粘」技術真的沒有用。

中國內家使用「沾粘」技術,一「沾粘」之後就接著進行「貼身纏鬥」,「貼身纏鬥」包含了貼身「摔打鎖踢」的所有技術。在內家,「沾粘」和「貼身纏鬥」的中間是完全貫串的,是沒有任何斷點,是一氣喝成的。可是現在很多武師,在「沾粘」和「貼身纏鬥」之間,總是形成不真實的連續,甚至還有武師在內家套路上,將「沾粘」和「貼身纏鬥」的連續動作,分成兩個不同動作來練,變成手上一擋,再從遠距離攻擊。

很多人看了這種錯誤的技術,就誤以為內家從「沾粘」到「貼身纏鬥」,就等於外家「手部格擋」加上「遠距衝入攻擊」,如此當然就會認為「沾粘」就是最差勁的「手部格擋」。其實「沾粘」是「貼身纏鬥」的開始,在內家中,「沾粘」之後是連接「貼身纏鬥」,而不是連接「遠距衝入攻擊」的。

內家「沾粘」之後連接「貼身纏鬥」的整個技法,宗岳門的師傳稱為「脫身換影術」,「脫身換影術」就是內家為了在「沾粘」之後,能夠完全連接「貼身纏鬥」而被開發出來的技術;「脫身換影術」目的是在取代「沾粘」之後,動作不流暢,又僵硬遲緩的「遠距衝入攻擊」。

「環步」配合「掌法罡氣」纏制的外三合扣擺步深入馬,可以在接觸的剎那間,一邊控制對手內勁,一邊藉著引進落空,以外三合扣擺步,將身體滑入對方背後而攻擊,其手部動作精巧,身法又柔又鬆,這就是真正的「脫身換影術」。真正的「脫身換影」用在擊肋、抹眉、背後鎖殺,或從側面或從後面加絆子拖倒對方,在格鬥中又柔又快,非常好用。

真傳的「脫身換影」,比以那些用擒拿方式,扣抓人手或撥開對方之手後,在遠距用步法快速衝到對方身後的「假脫身換影」,速度快上好幾倍;但市面上的「脫身換影」幾乎都只是類似的假貨,要練一定要找真傳明師學。因為真的「假脫身換影」,身手步技術很複雜又嚴格,手掌不抓不拉,手臂用罡氣制人,指尖剪動掌法飛轉,身形柔軟流動如水,扣擺全用腳尖帶領,三合步法細緻,不易學成,又牽涉祕傳,很少人真懂。

假的「脫身換影」類似擒拿入身,手上又抓又拉,快速踏步往前衝,因為手上有抓有拉,有撥有格,所以不必用到剪指法和手臂罡氣,這種技術很多人都會,因此很簡單又好學,但技術效益,卻「差很大」。

宗岳門初級的課程中有「上翻肘式」,這個動作就是太極拳「貼身近戰」和「地板寢技」專用的防禦動作,其他門派沒有傳授,所以入門就要先學。「上翻肘式」除了可以避免近身或被壓躺在地上時,別人亂打你的頭之外,以後「串手」練成時,被拖到地板上,只要「上翻肘」防禦沾到對方的手,就可以躺在地板上順勢快速反制對方,或順勢出「砸拳」攻擊他的頭腹要害。在立技時你可能會覺得「上翻肘」沒那麼重要,隨便練練就好,當課程進入地板寢技訓練時,保證你會拚命練,因為地板寢技更貼身,別的頭部防禦方法全都無效,「上翻肘式」的防禦就更重要,不然會在地板上被打爆頭。

在立技摔人打人時,有幾分蠻力就可以;地板寢技時,人躺在地板上,蠻力摔打的技術,就會全都用不出來;所以平常不用蠻力,多練掌法技術才是對的。太極拳被人壓躺在地上,只要兩手能夠抓住對方身手任何地方,左手戳右手砸,或右手戳左手砸同時發勁,只要「戳砸」正確配合,不需多少力,就可以把對方從上面摔出去。摔出對方有時候可以加入絆子,這樣效果會更好,如果「戳砸」練得好,躺在地上不用絆子,也可以把對方摔出去。

平常宗岳門說,發勁一定要用「指領」,不要用「丹田、湧泉」,別人總是不信。等到有一天被人壓躺在地板上時,別人坐到你肚皮上,腰腳都不能作用,才會知道腰不能轉、腳不能著地,根本沒有什麼「太極勁」,可以從丹田和腳底傳上來。至此才會相信太極拳「指領法」才是真傳,那些「丹田發勁、湧泉發勁」,原來才是近代少數人盲目搞出來,卻讓全中國人都誤以為是真傳的新神話。

另外「帶拳」和「托拳」以及
「推肘」及「領肘」,可以在對方快速衝抱我,而頭部貼近在我身上時,重擊對方的後腦或面部,這是太極拳專打「貼身頭」的拳法,對方頭部貼我身時最好用。太極拳平常練的立技拿鎖,在地板寢技同樣能用,在地板技中,對方身手腳的十八大關節,都可以在雙手纏鎖之後進行壓制或鎖死,其掌法運用和現在的巴柔完全不一樣,動作更靈活也更連續。套句鄧小平先生的講話,這叫作:「具有中國特色的柔術。」而它的本名叫「王宗岳太極拳」。

2009/09/22

掌法的三軍聯合攻防技巧

宗岳門太極的拳法非常簡潔,只有「推托帶領戳砸」六掌拳;除此六掌拳之外,一切手法禁用,為的是絕對防止在格鬥中出現花法輕拳。

「推托帶領戳砸」六掌拳,其中「戳砸」兩拳是槍形母掌拳,「推托帶領」則是從「戳砸」變出來的環形子掌拳。

更精確的說,宗岳門太極拳用於所有「摔人、打人、鎖人、踢人」之一切動作的根本掌拳,只有「戳、砸」兩掌拳,由此可知,宗岳門操作「摔打鎖踢」全面技術的掌法之精簡,是中國武術中極少見的。

「戳、砸」兩掌拳不是毫無相干的拳,而是完全貫串在一起的掌拳,當「戳、砸」貫串在一起時,稱為「串手」;「串手」是最重要的掌拳基礎,其內容有「剪指、彎弓、肘圈」。

「串手」的攻擊有三個部隊,是一個各司其職又聯合作戰的聯軍。

「串手」的第一軍團是「罡氣」,「罡氣」帶領最強最大的正兵,負責在變動中的八卦五行陣牆線上,死死地盯住或反制敵方正兵的陣前主帥,阻止敵方大軍藉著變化突破我方陣。

「串手」的第二軍團是「食指」,「食指」隨時在當下的位置,強力標指敵方主營的位置,以產生向前攻擊敵方主營的頑強意志。

「串手」的第三軍團是「中指」,「中指」在食指的標示位置下,不採取直線攻擊,而是帶領奇兵繞入斜角線,時機一到,迅速召來「罡氣」支援,變掌為拳,以全部聯軍強力攻擊敵方主營,打擊敵方要害,奪取敵國君的性命。

「罡氣、食指、中指」是三個不同軍種,「罡氣、食指、中指」三軍,同時運作,互相支援,就形成整個王宗岳太極拳的「掌法」運用;太極拳所有的「掌法」都一定要有這三組不同軍種,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協調作戰聯合攻擊,以發揮「掌法」的最大威力。

「罡氣、食指、中指」在聯合操作時,也會一起控制「手肘」的動向,以進行肘擊,或藉著「手肘」的動向來推動身步,以配合整體作戰。所以說「手肘」在「掌法」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配合角色。但是主要的作戰,還是靠「罡氣、食指、中指」這三個不同軍種負責進行的,「手肘」的動靜,完全聽命於「罡氣、食指、中指」的指揮。

一般人不會操作「掌法」,是因為沒有「罡氣、食指、中指」三軍各司其職的劃分,平日沒有三軍的操作訓練,更沒有三軍聯合作戰的訓練;沒經過三軍聯合作戰訓練的手臂,就像是一群權責不分的污合之眾,遇到敵人攻擊時,全軍就一股腦的往陣前衝或往後退,沒有精確的軍陣佈局,靠的是人多勢眾,雖也是一種戰法,卻沒有完全發揮「掌法」的作戰威力,是內家所不取。

「罡氣、食指、中指」三軍聯合作戰的能力訓練好之後,用技時「食指、中指」三軍的外形才可以不那麼明顯地展現,甚至可以握拳而用,這就是「練掌用拳」,如此掌法就變成拳法,而拳法就成為帶有掌法的內家特殊拳法;但是平時練習,「罡氣、食指、中指」的運作,一定要完全明顯而清楚,才能不斷增強掌法的功力,絕不可自恃已能,而輕忽經常性的反覆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