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宗岳門太極武學,出自王府皇家,自有高貴的用技血統,與卓然不群的貴族風華,參與王道人64式之學習,身心靈都感染了皇室的尊榮。
宗岳門舊站重新開放http://zongyuemen.com/ 有本站沒有的文章。

2009/02/06

太極拳節奏的「動練」與「靜練」

武術的「節奏」,一般人多數只談論到「應敵」對打的節奏,但是太極拳更重視的卻是「走粘」技巧的結奏。因為「走粘」技巧的結奏,是內在的訓練,「應敵」對打的節奏,是外在的應用,如果沒有內在的節奏訓練,而只注意外在的節奏應用,技巧就會草率,對打時的節奏也同樣難以掌握。前人說:「藝高人膽大。」若技術不良,動作質量不佳,膽子就大不起來了,相對就不能掌握到對打的節奏了。

我常跟弟子講,太極拳的引落合出,推托帶領,或纏法,每一個動作就像是交響樂團的演奏,什麼時候輪到小提琴演奏,什麼時候輪到長笛演奏,什麼時候輪到圓號演奏,什麼時候輪到定音鼓演奏,什麼時候它們又該暫停或終止,什麼時候要和其他樂器配合,都有一定的規矩,都不能亂了規矩,這就是最重要的內在節奏。

所以宗岳門教太極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引進時就只能引進,落空時就只能落空,合補時就只能合補,出手時就只能出手,絕不能一開始就全部渾在一起操作,一定要等到所有的細節順序都練出來了,才能進行流動性練習。甚至引進時應該遵守那幾道程序,落空、合補、出手時又各應該遵守那幾道程序,都是絕對不能含糊的。只要一含糊,外人見了是一模一樣,但是對敵時就是不能用。

一般學過外家拳的人,和學過其他太極拳的人,對這樣嚴密而且節奏分明的次序,經常難以入心,也因此非常不好訓練。因為他們過去接受的訓練,是以快為追求的,總以為只要掌握一個大概的感覺,然後將它練快一點,練熟練一點,就可以掌握這個動作。這是大錯特錯的,太極拳的一個纏法,裡面可就包含十幾個身手步的變化,如果加上纏法預先要練的築基導勁技術,以及方位技術等各種基礎功法,合起來恐怕有上百個環節,其內容之龐大絕不是外人所能想像的。

所以我對於學了一個手法,就一個人躲在道場的一角,進行快動作反覆練習的弟子,總是會給予嚴厲的警告,像這樣胡淪呑棗是完全沒有用的。那品茗時拿起杯子就將茶水往喉嚨裡灌的,雖有萬份的豪情,但對於茶的滋味,永遠不會有深刻的了解,太極拳的動作也是這樣的,一定要每一個環節都清清楚楚之後,才能節節貫串地操作,如果環節不明,那就不是節節貫串,而是含糊帶過了。

很多外表看似一模一樣的動作,師父用起來可以,弟子卻不能用了,這看似一模一樣,其實裡面卻大有文章,也大有差異,只是不是行家看不出來罷了。太極拳的能用不能用,最大問題不在熟練不熟練,所謂「拳打萬遍其理自現」,對外家可能有效,對內家可是完全無效的,內家一定是「理明而後練」,也就是要先明理而後操作。

內家講究的是一個動作中,每一個環節的精確規矩,這個規矩一旦錯了,或亂了就不可能練成了。這點是一般練太極拳的人最不在意,卻是行家最在意的。太極拳「細長慢勻」地打,無非就是在修正內在環節的次序和精準度,只要一快,這些環節就可能被忽略而出錯了。

所以太極拳有「動練」有「靜練」,「動練」就是用連續形態大概地練,練出一個手法中每一個環節的大概動態,先對這個動作形態有初步的認識;「動練」之後想要更深入就要「靜練」,「靜練」就是在每一個環節中停下來,把每一個環節的動作全部分開,一個環節作完,才能作下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中,不能帶有上一個或下一個環節的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也不能產生任何慣性的衝力,要把慣性衝力完全消除,最後還要把每一個環節,再分成好幾個停止點來練,讓它邊走邊停,這就是「靜」,這種「靜練」練習方法,才是內家增加功力的祕練技術,它可以將技巧練到出神入化。

「靜練」少一個環節多一個環節都不行,每一個環節不作停止點也不行,手法必須精確到位,手法有一點點差錯也不行,一定要有明師指導,否則練了也是白練。所以王宗岳祖師講:「入門引路須口授!」那不是招生廣告,那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