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動作,除了腿法之外,就是手的攻擊;所以太極拳必須要靠「手指」,來領出精確攻擊的「外部方位」和「內在勁路」。
尤其是在走化和反粘的「走、粘」過程中,「手指領勁」的精確度,所代表的就是太極功夫技術的高低。太極功夫技術越高的,「手指領勁」的精確度就越高,太極功夫技術差的,「手指領勁」就一定很隨便了。
「手指領勁」首先領出的是外在方位,手從身體正面的中軸子午線進入中央,取得了太極的中心王權,再派兵從斜角打出,這才是符合八卦的王道用兵方位。如果手不進入子午線取得王權,就在方城外亂打一通,那就是山賊流寇的用兵,就是邪道邪拳。
用兵出拳一定要從斜角方位出去,拳不能從子午線打出,因為太極的中心子午線是正位,正位是治國的方位,不是用兵打仗的方位,在子午線打仗就表示王權亂了,所以斜角方位才是用兵的方位,老子說:「以正之邦,以畸用兵。」就是這個道理。
王宗岳太極拳,是方位拳,是王宗岳祖師按古代八卦五行排列的,不懂古代八卦五行的方位變化,根本不可能了解太極拳的原理。八卦的四個正方位,是用來統治全身的,八卦的四個斜角方位,是用來調兵作戰的。太極拳的手就是軍隊,所以出手時,一定要從斜角方位出去,並且打在斜角方位上。
當你的身體端正,面向正方,兩手以「手指領勁」在八卦的斜角位上繞圈,就會形成兩個「環」,「環」由內而外正繞,「上半環」就是「推」,「下半環」就是「托」;「環」由外而內反繞,「上半環」就是「帶」,「下半環」就是「領」,當然這單手「推、托、帶、領」的名字,是宗岳門重新確立的一家之言,和八卦掌講用技的雙手「推、托、帶、領」舊理論是不同的。
八卦斜角位上,雙手形成了「推、托、帶、領」的「環」之後,在「推、托、帶、領」的任何一個動作,繞一半時停下來,就會取到環的「環中位」,這就叫做太極拳的「得其環中」;雙手的「環」如果都停在同一個「環中位」,雙手就會形成一個「正三角位」,「小環短打」就是從這個正面的「正三角位」開始,只是「小環短打」會把後隅從「肩膀」,向前移到「肘尖」。
「正三角位」是太極拳的「正位、正手」;此時身體端正面朝正前,兩肘外墜,兩臂成正三角形,直立於身前。「正三角位」向前斜放之後,一手在前一手在後,就成為內家著名的「三體式」,「三體」就是「身 之體、手之體、腿之體」;左手在前稱為「左三體式」,右手在前稱為「右三體式」,前後左右輪流形成左右「三體式」,就是輪流出拳攻擊。
但是「左、右三體式」又稱為「奇手、奇兵」,因為其中一隻手已經打入斜角位了,所以都是「奇手、奇兵」。依照古代八卦五行的作戰兵法,只用「奇手、奇兵」是無法打勝仗的,古代八卦五行的用兵方法,打仗必須要「奇正相生」;《孫子兵法》說:「戰勢不過奇正。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就是說,打仗時要以正兵迎戰,以奇兵取勝,這樣才能像迴圈一樣,綿綿不斷、濤濤不絕地攻守,而不會出現斷點的「端」。
所以太極拳左右「三體式」的「奇手、奇兵」,不能隨便運用,必須要在「左三體式」和「右三體式」交換的過程中,形成「正手、正兵」,如此打鬥時「一奇一正、奇正相生」不斷作奇正轉換,才符合八卦五行的作戰兵法。
「奇手、奇兵」是突出式的,攻擊時已經無法轉變,只能一往而前;但是「正手、正兵」的位置,是堂堂之陣是正正之旗,此時雙手和敵人的距離相同,可以把攻擊的「穿手」,忽然轉成防禦標示路徑的「袖手」,或把「袖手」忽然變成「穿手」,這就是「陰陽交變」,因為這時候陰陽各半,可以忽然作出「陰陽交變」換手攻擊,當然攻擊時還是要打在斜角位上,形成「奇手」,只是在兩個「奇手」中間一定要有一個「正手」才行。
所以太極拳最可變的地方不在「三體式」的「奇手、奇兵」,而在「正三角位」的「正手、正兵」,因為這「正手、正兵」是雙手出拳變化最快速的地方,也是太極拳短打的最根本動作。現在很多太極拳不能用,就是他們的拳架,只有「奇手、奇兵」而沒有「正手、正兵」。
有些人打了一輩子內家拳,用的全是「奇手、奇兵」而不自知,這也沒辦法,因為他們的拳架裡,本來就沒有「正手、正兵」。他們的拳理也沒有八卦的「奇、正」觀念,也不知道什麼是「奇正相生」,更別談用「奇正之變」了;他們有些人甚至還會反過來,說我們喜歡崇古欺今,又愛搞封建迷信的八卦五行來騙人;不過這種人怎麼說我們,我們都不用理會,只要記得這世界上,絕不是不讀書,不懂八卦五行,就能看得懂王宗岳《太極拳論》這本武功祕笈的;古人的好東西他們不要,我們正好拿來做成新事業;古人有入寶山而空返,現代人從《太極拳論》的寶山中,空手而返還要大罵王宗岳的人多的是,就算想理會也理不完。
「手指領勁」領出八卦的攻擊方位,形成兵法上所說「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這「迴圈」就是「迴環」,這「迴環」就是我們太極拳的「連環」拳。有了「奇正相生」才能出現合於法度的太極連環拳,太極拳也才能進行短打。兵法上所說的「端」就是折斷點或頂抗點,「無端」就是沒有折斷點或頂抗點,太極拳不能頂抗,就是不能出現「端」,出現「端」就僵滯了。
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手指領勁」除了能領出和敵人對應的「大宇宙」攻守方位之外,更重要的是「手指領勁」還能領出人身「小宇宙」的內勁方位,可以增強自己的內勁。當我們放鬆站立時,全身筋絡都是鬆馳的,一般人除了蹲身用腳底「湧泉」衝撞身體,造成身體波動式的衝撞力之外,無法形成勁力,這就是一般人喜歡用「湧泉發勁」的原因。
「湧泉發勁」的缺點是,出拳速度慢又不能迴轉攻擊,出一個「湧泉發勁」的拳,勁力要從湧泉傳到手上,花費了極多的時間,如果要重擊,花費時間更長。勁力從湧泉出來時,又只能往原目標直擊,不能作迴轉攻擊,難以有追逐控制的效益,這不符合太極走粘的靈變要求。
中醫講十指連心,指尖和全身的筋絡有關,「手指領勁」就是用指尖和全身筋絡相關聯的原理,利用指尖來調整全身的筋絡,讓筋絡形成全身貫串的結構力,這結構力就是內勁,所以古人講「勁出於筋」,誰能用指尖貫串筋絡而調整筋絡,誰就會有出於筋的「內勁」。
「手指領勁」是讓指尖走八卦斜角位,讓指尖的筋絡能夠自動調整到身上的筋絡,進而帶動身形變換。如果動作正確,手指朝斜角一轉,全身的筋絡就跟著轉動,身形步法也跟著動了,指尖就會像鱷魚咬著獵物轉動,全身就自動在水裡纏繞翻滾一般,形成全身的強勁。
所以「手指領勁」作得好,手的攻擊可以更自由自在,任意發揮;身體由於指尖牽動筋絡,自然會調配出合於手部的樁形,整個攻守打擊就能更快更多變化,而且內勁源源不絕,三體又不會崩潰。善於「手指領勁」的人,身體放鬆時,指尖一動,連身上的腰背的筋都能夠自然牽動,身體其他部位也全都會受到指尖的帶動,甚至帶動步法,這就是「手指領勁」的高級技巧。
「手指領勁」要練到高明,一定要注意展指轉動的是指尖上的小尖點,而不是轉動手腕,也不是轉動整個手掌,更不是轉動整隻手臂;否則不但不能引動身上筋絡,還會造成三體敗形,所以「手指領勁」一定要有明師指導才能練成,不要道聽塗說隨便練,以免被在網路上現學現賣的騙了。
如果有明師指導展指技術,還是不能深刻領悟「手指領勁」,乾脆用另一隻手把手腕抓緊,讓手腕不能動,再轉指;如果還是練不好,乾脆用另一隻手把手指根抓住,讓指根不能動,再轉指;這樣就能夠徹底明白什麼才是真的「手指領勁」了。
王宗岳太極拳在用技時就全靠「手指領勁」走八卦斜角方位,而帶動身體外部敵我「大宇宙」的攻守,以及帶動身體內部「小宇宙」的筋絡氣脈,所以王宗岳太極拳和當今全世界的「湧泉發勁」太極拳,技術完全不相同,卻是純正古內家幾近失傳的神妙技法。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世人逐漸認識這種「手指領勁」的技術優點時,一定會急著甩脫「湧泉發勁」的技術,而回歸於王宗岳太極拳的「手指領勁」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