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1/17
王道人太極拳六十四式的陰陽相濟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4:53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1/14
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老架的罡氣
我們稱為「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老架,雖然出自楊露禪,但在王蘭亭手中,卻有了更高的層次的練習要求,那就是練出「罡氣」。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3:31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1/09
宗長和彭學明大師在分開三十年後核對王蘭亭太極拳譜
宗長近日公開在宗岳門內所傳授的「王道人太極拳64式」,所以宗長親自攜帶宗岳門「王道人太極拳64式」拳譜,前往新竹縣竹東拜訪新竹錦園八卦掌副理事長彭學明大師 的府上,拜訪彭學明大師。 彭學明大師是宗長的親師兄,他是極少數獲得吳錦園大師親授「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師兄之一, 從幾年前師門成立「新竹錦園八卦掌研究會」之後,我們每年都會在召開會員大會時見一次面,但是都沒有交流的機會。這次親自拜訪彭學明大師,是為了印證雙方三十年前所學「王道人太極拳64式」拳架是否相同,以及雙方所記「王道人太極拳64式」 招式數目、招式名稱、招式順序、招式方向、及招式動作有無誤差。 彭學明大師在師門內被稱為活字典,他能夠如數家珍地敘述吳錦園大師所傳授的各種功夫,他也是除宗長之外,唯一每天都還在練「王道人太極拳64式」 這套拳的師兄,所以宗長能夠親自向他請教是宗長極大的榮幸。 首先雙方試打套路核對拳譜,彭學明大師所記「王道人太極拳64式」套路名稱,與宗長所記「王道人太極拳64式」套路名稱,百分之百相同,套路都名為「王道人太極64式」,招式數目同為64式,雙方招式名稱沒有絲毫差異, 招式順序也沒有差異、招式方向也完全相同;這表示我們宗岳門所傳授的「王道人太極拳64式」套路拳譜,和彭學明大師所學的是同一套路,這個套路也和吳錦園大師傳授時完全一樣,雙方拳譜上的招式都沒有偏差,名稱也沒有被修改。 其次雙方作「王道人太極拳64式」動作比較,宗長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打給彭學明大師看,彭學明大師也同時作出相同動作比較, 兩人的風格確有不同,宗長行拳稍慢而著重招式轉換在流暢中帶有明確性,而彭學明大師行拳稍快而彰顯隨性中自由表達,這是打套路時難以避免的差異, 兩人手法之明確或隨性,往往會隨著當時心境而自然呈現,並不是真的差異,所以不算差異。 若手法精微處不論,雙方套路的外表動作,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其中確實有幾個招式的手法,呈現明顯可見的差異,但經雙方溝通研究後,也仍能獲得一致性結論 ,顯示雙方套路,並沒有強烈的爭議性差異。 最後雙方作「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用技本手」比較,以確定每個招式用技的本手是否和吳錦園大師所授時相同。所謂「用技本手」是指「王道人太極拳64式」是招中有招,而招式和招式的連接中,又藏有拳譜中不記載的過度性的招式。所以每一招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分解動作,所以每一個招式的分解動作中,都有一個其他招式沒有,而專屬於這個招式分解動作的唯一用技手法,這個專屬的唯一手法就叫作「用技本手」,這個招式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用技「本手」之外,其他所有的用法都叫「變打」,不能稱為「本手」,「變打」更不能取代「本手」。 學習「王道人太極拳64式」必須記住每個招式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本手」,在傳授弟子時,必須以「本手」來承傳,不能用「變打」來承傳,否則這個招式久而久之就會變形。「王道人太極拳64式」這種套路承傳觀念和其他太極拳完全不同,其他太極拳都會說,這招這樣用也可以那樣用也可以,但是「王道人太極拳64式」必須先說明「本手」的用法,才能說「變打」的用法,並且嚴禁用「變打」來取代「本手」。 彭學明大師在「用技本手」這個地方,對宗長的用技示範,表達了高度讚美,兩人也不知不覺開心地相互試手起來,宗長這才真正感受了和師門內師兄和諧練拳的快樂,因為宗長在師門內,除了和吳錦園大師作太極拳本手練習之外,從來沒有和師門內任何一位師兄作過「用技本手」對練。 彭學明大師對宗長「用技本手」的精純圓熟,表達了高度的讚賞,最後經彭學明大師確定, 宗長也是吳錦園大師親傳「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最後一位關門弟子。吳錦園大師自從傳授「王道人太極拳64式」給宗長之後,可能認為已經盡了太極拳承傳之職,便從此沒有再傳授「王道人太極拳64式」給門下其他任何一位弟子 。 吳錦園大師的「王道人太極拳64式」只傳給四位師兄,其中一位因年事已高已經過世,目前三位獲傳師兄中,只有宗長和彭學明大師,還保持每天不斷的練習。 這次和彭學明大師分開三十年後的太極拳譜核對,最大的意義在於印證了宗長在宗岳門所授的「王道人太極拳64式」,除宗長之外,師門內確實還有極少數師兄獲得傳授,也顯示吳錦園大師三十年前所授 的「王道人太極拳64式」,仍然在師門內保存;由此也可以證明吳錦園大師, 生前傳授王蘭亭太極拳的真實性,無知者對「王道人太極拳64式」承傳的真實性之疑慮,可以完全掃除。 由於師門內只有極少數,有緣獲得吳錦園大師親授「王道人太極拳64式」套路。加上王蘭亭所傳,用來操作「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核心功法」中,並沒有宗長於三十年前,自己從王宗岳祖師太極拳論中證悟的「方位術」;其「核心功法」中最重要的「罡氣」,雖然要求極嚴,其練法卻因缺少「方位術」而無跡可循,根本難以練成;所以除非有大智慧,並且下大苦功,又有好運氣,否則在沒有練成「罡氣」之前,不但不能徹底發揮「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用技威力,反而會讓人一眼看出其套路破綻。 所以獲得傳授「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師兄,對「王道人太極拳64式」公開演示的顧忌很多,他們寧可在人前表演八卦掌,也絕對不願意在人前表演 「王道人太極拳64式」,更不敢輕言授徒。所以除宗岳門之外,其他幾位師兄至今都完全沒有下一代再傳弟子。因此師門內能親眼見到「王道人太極拳64式」的師兄極少,甚至有些和吳錦園大師比較疏遠的師兄, 由於他們未獲親傳太極拳,這些師兄至今都還不知道,師門內有「王道人太極拳64式」這套太極拳的存在。 此次宗長能夠有機會和彭學明大師,在分開練習三十年後,共同印證「王道人太極拳64式」,實在是宗長的福氣,對於彭學明大師能夠不吝公開所學,並且坦開胸懷來和宗長核對拳譜,宗長也對師兄彭學明大師的 胸襟和提攜之心,極為感謝。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5:18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1/08
簡化太極拳的問題
有人以為先學十幾式到三十幾式的「簡化太極拳」,可以作為日後學習完整太極拳的基礎,甚至學習簡化太極拳就可以練出太極神功,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2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1/03
圓形推手危害「罡氣內佈」
有人來拜訪我,我向他展示了「罡氣術」的粘控功夫,他說要回去研究,如果研究不出來,再回來拜師學藝,幾年已經過去了,沒見他回來,不知道幾年後的今天,他練成了沒有?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清晨5:44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1/01
罡氣是太極拳最神祕的力量
「罡氣」是一種神祕的太極拳控制粘控「真氣」,它是以王宗岳八卦五行的太極拳方位術為根基,而以祕傳的「中開式串子術」訓練出來的。 歷史上極少武術家能夠練到證悟「罡氣」的等級,由於功法心法的不明,真正能夠得到真傳,而能夠完全操控罡氣的武術家,只有鳳毛麟角,一代之中也出不了一兩人。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12:3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31
王府太極與民間太極
很多民間太極拳派,常以:「楊露禪教王公貝勒學拳,以彼等體質衰弱、不適合過於剛猛,所以只授以輕靈柔緩、健體養生之拳,因此才有養生慢架之傳。」藉此散播「王府太極」為只能作為「養生拳」之謬論。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11:26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30
太極拳的蝴蝶風暴
西方有一首民謠說:「丟了一個釘子, 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 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 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 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 亡了一個帝國。」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1:32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28
王府太極練技次第
「王道人太極拳六十四式」的「如封似閉」,是「串子術」的最基礎動作,一切 「走、粘」全以「如封似閉」為根本。所以王蘭亭利用套路中「再按」的「中開掌」技術,結合「如封似閉」,建立了最精準的串子練習功法,所以無論對方是直攻或圓攻,都能精確地用「串子」化解。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7:01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26
王府太極用技方法
有人私下對自己的學生說,宗岳門的纏摔不是太極拳。可是楊露禪傳給王蘭亭的太極拳明明有纏摔,而且到處都是纏摔,套路裡攬雀尾就是持手纏摔,提手也是持手纏摔,拗膝拗步就是非常特別的撥轉摔,說後面一點,白蛇吐信是托掌持手纏摔,玉女穿梭是反身纏摔,退步跨虎甚至會抱著別人絆摔,套路裡從頭到尾都有纏摔,怎麼能說太極拳沒有纏摔,又怎麼能說用纏摔不是太極拳! |
2009/10/25
「王蘭亭太極拳64式老架」和「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之比較
大家都知道楊露禪曾經向陳長興學習太極拳,但是卻因為沒有楊露禪的影音和其他直接資料作證,無從知道楊露禪所學的是那一套太極拳。甚至楊露禪離開陳長興之後,也同時吸收了其他地區的太極拳和其他冷兵器技術,而逐漸形成楊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12:36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21
太極拳不能技擊的真正原因
師兄們練了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時,才知道宗長過去所教的各種擒拿摔法,各種打踢技術,全都是出自「王道人太極64式」的招式,完全不是出自於程派高氏八卦掌,可見楊氏太極拳絕對是能用的。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18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20
王蘭亭太極拳三合一練法的重要性
王蘭亭在楊露禪死後不久,就發現楊氏太極拳,只要傳給另一個人,或下一代,就開始變形而出現偏差;主外練者失於剛硬僵滯,主內練者偏於神勞意煩,主養生者失於簡易缺殘;又有敵視自家子女為異族而不傳,卻獨傳外人之所謂祕拳大量出現;太極拳套路要保持楊露禪所傳之原貌,實屬不易。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7:12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8
王道人太極64式刃氣、拳氣、養氣三合一練法
王蘭亭的「王道人太極64式」練習方法,非常殊勝,是其他太極拳所沒有的,具有1.「刃氣之練」2.「拳氣之練」3.「養氣之練」等三種練法,以求分別達到不同的目標。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5:34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7
楊氏64式太極拳探微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8:21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5
王道人太極64式「兵拳架」
當身為楊家太極第一大弟子,也是董海川傑出弟子的端王府大總管王蘭亭,準備遠離一切紅塵俗事,遁入深山道門時,他像先秦時代老子出關,被要求寫下《道德經》一樣,陪在他身旁的弟子周玉祥及李瑞東,懇求他留下一生所學的太極拳和八卦掌祕密。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8:40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4
王蘭亭太極拳和八卦掌的淵源
楊露禪的三大弟子,為王蘭亭、楊班侯、楊健侯三人;其中楊班侯、楊健侯為楊露禪的兒子,而王蘭亭則為外姓人氏。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7:07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3
王蘭亭太極拳
據說楊露禪臨終前,告訴楊班侯,他死後,楊家太極,當入王家,班侯很生氣,楊露禪一死,便急著找王蘭亭較技,結果受辱而返。這個故事未必是真,說這個故事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突顯王蘭亭式的太極拳,在本質上已經和日後的楊氏太極,形成重大差的異了。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8:37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2
2009/10/11
「王道人太極64式」特色簡介
「王道人太極64式」是出自在武林聲望如日中天時,斷然隱入深山道門修行的內家高手王蘭亭所傳拳架,「王道人太極64式」的特色是:「罡氣為體、技擊為用,式中有式、變打無窮;質本神明、貌若凡形,淺嚐其妙、即可養生。」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12:41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10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名稱
宗岳門王道人太極64式套路名稱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3:40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10/04
「招式」無法離開漏洞而存在
武術以「用技」為真實,以「練技」為實在,以「講招」為想像。武術的是非,最後決定在「用技」,所以「用技」是武術最真實的呈現;但是在武術真實呈現之前,武術家必須由簡而繁,由淺而深,由易而難地辛勤「練技」,唯有「練技」才是真實地打下深厚的武術基礎。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41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27
真傳不打外國拳
我不喜歡見到很多電影裡的內家師父角色,那些電影角色中,心易拳、太極拳或八卦掌的師父們,在和人打鬥時,去除一些誇大不實的動作,和交手前後所擺出的架勢和步法偶有內家味之外,他們打出的拳大多數都是外家拳,他們的打法也多數都是用南拳的打法;他們常在手上一招來一招去,出拳、出掌、出肘、摔、拿的手法,和南拳電影裡的對打,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完全看不出內家的特徵;可能是武術導演為了增強電影效果,都喜歡用南拳打法來拍 攝吧!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4:59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24
宗岳太極的「方位串子」
如果我們深入太極祖師王宗岳的拳論,就可以發現,王宗岳祖師從古內家中,開闢新世界,創建太極拳,他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簡單圓全,能夠有效因應各種手戰,又容易學習的武術體系。」這個手戰體系包含「冷兵器技」與「徒手技」的統一;在「徒手技」中,又包含「摔、打、鎖、踢」四大綜合格鬥技法的統一。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8:08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23
具有中國特色的柔術
太極拳家或任何一個武術家,被巴西柔術拖到地板上時,會不會靜止不動地躺在那裡,任人痛打?當然不會!所有的武術家,都會用自己的方法在地板上對抗,只是對抗的方法有好有壞而已。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2:48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22
掌法的三軍聯合攻防技巧
宗岳門太極的拳法非常簡潔,只有「推托帶領戳砸」六掌拳;除此六掌拳之外,一切手法禁用,為的是絕對防止在格鬥中出現花法輕拳。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5:10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21
中開式串手
在古代,因為弟子在外傷人,師父要負全責,所以內家拳最怕你會亂用技,所以要藏,藏什麼?當然是藏貫串套路的根本技術。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清晨7:44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19
太極出拳
初練戳砸的時候,對於學過他門武術的師兄們會有一點點困擾,因為出拳的壞習慣,往往一時改不過來。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7:4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17
學推手先學串手
宗岳門的「串手」在槍法技術上稱為「串扎」。由於先師吳錦園繼承了高義盛先生紅拳口訣:「手上的串子,腳下的絆子」,所以有了「串」的技法用語。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7:19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14
從格雷西柔術的成功看太極拳
很多人總是拿職業格鬥選手的成績,或拿MMA或K1格鬥的激烈戰況,把中國武術講得很不堪,好像中國傳統武術全是由一群不敢上場的騙子所組成,而中國武術則全是花拳繡腿的武術。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09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10
宗岳門太極拳必要覺悟之十五信條
為了讓師兄師姊們在練太極拳能從理解逐漸邁向格鬥之路,宗長暫時立下十五個信條,讓大家在練用時能有簡單的依據,如有修正會在私下公告。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38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9/05
太極拳正確和錯誤的整勁
一般人學太極拳,一開始就被人引到錯誤的「整勁技術」上去了,所以他們一生都不知到,自己的太極拳「力量來源方式」,根本就不是太極拳的,所以他們當然練不成太極拳,也不可能了解真正太極拳。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7:3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8/31
宗岳太極拳操控「罡氣」的重要性
有人問我:「王宗岳太極拳是什麼?」我簡單地回答說:「王宗岳太極拳是研究以大鬆大柔,發揮人體最佳戰鬥效益和最大武術力量的拳術。」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1:58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8/19
王宗岳太極拳和宇宙薄膜理論
我們王宗岳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太極拳,我們王宗岳太極拳的用技,從理論到實戰上,是和一般太極拳完全不同的。我們這麼說,絕不是強調我們勝過別的武術,我們只是在強調,我們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武術及其他太極拳,是完全不同的武術,也是完全不同的太極拳。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3:3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5/31
太極拳從聽勁到聽氣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5:56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5/19
2009/05/14
從「天武一體」談太極拳鬆柔為什麼不能用
講太極拳分為好幾個層次,講「理論」的「原理」是最高層次的,其次才是講「技巧」,一切技巧都必須隨著理論的原理走,一旦離開了獨門的理論原理,就不會有獨門的技巧,所以「理論原理」必重於「技巧」,並且先於「技巧」。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57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5/05
*宗長葉金山太極拳理論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3:50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5/03
王宗岳太極拳以數學為根基
王宗岳太極拳,和當今流行於世的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以及在台灣廣泛流傳的鄭子太極拳,是完全不同的太極拳。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34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4/27
論太極拳「八卦五行」之「陣法」的「力、勁、氣」
(注意:宗長葉金山最近有關《「八卦五行」之「陣法 」》的文章,都是宗岳門的高層心法,門內初習者如果看不懂,並不影響在門內的學習。)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8:43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4/19
太極拳的八卦五行方陣必須放在招式裡
(注意:宗長葉金山最近有關《「八卦五行」之「陣法 」》的文章,都是宗岳門的高層心法,門內初習者如果看不懂,並不影響在門內的學習。)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晚上10:5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4/14
王宗岳太極拳「八卦五行」之「陣法」概論
(注意:宗長葉金山這篇《王宗岳太極拳「八卦五行」之「陣法 」概論》,是宗岳門的高層心法,門內初習者如果看不懂,並不影響在門內的學習。)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凌晨12:25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
2009/04/01
王宗岳太極拳的「罡點」
王宗岳太極拳運身氣如同「繞指柔」,運內勁如同「百煉鋼」,這就是王宗岳祖師所謂:「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 |
張貼者:
木鵵說書人
於
下午6:46
標籤: 葉宗長太極拳論藏經閣